
1 啟動實施《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
6月18日,召開《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新聞發布會解讀治理舉措,并啟動實施“十大行動”45項具體措施,按照“三屏三區一廊一帶”總體布局,堅持“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推動我省黃河流域由“淺綠”向“深綠”轉變。聯合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等6部門部署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作。9月18日,啟動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構建連續完整、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沿黃防護林體系。

乾坤灣 高慧 攝
2 生態脫貧繪就“綠富雙贏”路
向貧困地區傾斜資金30.23億元,力推國家生態護林員政策、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發展林業經濟等“八項措施”,國家生態補償脫貧一批政策全面精準落實,生態脫貧工作成效顯著,省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顯示生態脫貧政策措施惠及貧困人口58.25萬戶、194.25萬人,戶均增收1257元。2020年省林業局生態脫貧辦公室榮獲全省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生態脫貧走出了一條陜西版圖綠起來、貧困群眾富起來的“雙贏”之路。
3 自然保護地分類體系框架形成
貫徹中辦國辦《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對全省涉及10市96縣的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整合優化預案成果已通過國家專班和省政府專題會議分別審查。全省參與整合優化的自然保護地共5類212處,落界面積160.58萬公頃,占省域國土面積7.81%。整合優化后,全省自然保護地共202處,總面積183.16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8.90%,并與生態保護紅線充分銜接,歷史遺留問題和矛盾沖突基本預解決。全省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分類體系框架形成。
4 嚴查嚴管涉林違法
應用遙感及智慧云技術,嚴查非法占用林地、亂砍亂伐等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疫情期間,出臺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先行報備政策,允許疫情防控建設項目、重點建設項目、脫貧攻堅項目先行報備使用林地,全年中省重大項目先行使用林地進行備案共21起。化解長慶、延長油田項目使用林地遺留問題。編制完成全省《“十四五”期間年森林采伐限額》。

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黨雙忍走訪幫扶戶
5 禁食“野味”守“舌尖”紅線
貫徹落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迅速行動,周密部署。在精準排查摸底、充分調查研究、征求多方意見的基礎上,經省政府出臺處置辦法,穩妥有序推進禁食野生動物處置工作;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引導,有效抓好信訪維穩工作;對市縣政府禁食野生動物處置工作,從組織實施管理、應急預案制定、資金兌付落實、轉型轉產等情況,進行了全面系統驗收評估。全省涉及11市91縣(市、區)、958家(戶)、262940只(頭、條)禁食野生動物全部妥善處置到位,共兌付資金16287.68萬元。
6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步入法治軌道
《陜西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條例》《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辦法》《陜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貫徹<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等3部地方性法規已經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并發布施行。省林業局系統執法委托全面完成,執法人員培訓、換證全部到位。

太白山 關克 攝
7 啟動實施《陜西省生態空間治理十大創新行動》
9月30日,發布《陜西省生態空間治理十大創新行動》,與省社科聯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行動落實落地,其中46個課題研究已經省社科聯立項啟動。新組建重點實驗室、長期科研基地、創新聯盟(中心)等科研平臺5個,出臺《陜西省林業科技項目管理辦法》,協調成立“陜西省林業科學技術委員會”,36個科技創新項目有序推進。完成林產品質量監測1610批次,涉林食品安全考核榮獲國務院和省政府A級等次。陜西林業科技推廣深入田間地頭,舉辦現場培訓40余場,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創新方式方法,在中林云課堂、農林衛視等網絡直播平臺,向全省林業科技人員和林農培訓了經濟林栽培管理技術,把陜西核桃、花椒成功經驗推向全國,受培訓人數超過2萬人次。
8 探索推進林長制
在咸陽市旬邑、淳化縣和商洛市柞水縣開展林長制試點工作,漢中全域建立了“山長制”工作機制,調研起草了《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實施方案》。積極推行集體林木采伐手機端APP軟件,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限。取消林區木材經營(加工)許可審核審批和木材運輸證的核發,加強了事中事后監管。

秦嶺紅豆杉
9 國家儲備林基地開工建設
創新林業投融資體制,探索植樹增綠新模式。10月28日,陜西省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正式啟動。根據《陜西省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2019—2035年)》,陜西將在53個縣(市、區),通過人工林集約栽培、現有林改培等措施,著力培育鄉土樹種,大力發展工業原料林,努力營造珍稀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到2025年,建成國家儲備林基地168萬畝。
10 5萬余株樹苗扎根西藏
無償支援西藏普蘭縣的5萬余株綠化苗木長勢良好。派出多名技術專家,助力西藏自治區開創直升機飛播造林先河,圓滿完成西藏拉薩、山南2市5縣(區)21.76萬畝飛播造林設計工作,并對西藏2020年飛播造林試驗施工進行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積累世界高寒地帶飛播造林經驗,為邊疆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陜西綠軍力量。
11 國家濕地公園再添3處
2020年我省富平石川河等3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通過國家驗收,截至目前我省國家濕地公園數量增加到26處。通過濕地類型保護地建設、退化濕地修復、棲息地修復、生態補水、小微濕地示范建設等,使我省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修復與保護,濕地物種不斷豐富,種群不斷擴大,黑鸛、白天鵝等國家保護的一、二級野生動物數量逐年增加,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了周邊經濟社會發展,濕地綜合效益進一步凸顯。

為“最美生態衛士”頒發證書(牌)
12 秦嶺紅豆杉的“銀杏夢”啟航
組織拍攝完成了《秦嶺紅豆杉——祖脈瑰寶》宣傳片,先后起草印發了《關于保護和發展秦嶺紅豆杉有關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推進秦嶺紅豆杉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的通知》等多個文件。爭取落實秦嶺紅豆杉保護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完成秦嶺紅豆杉造林面積3400畝。
13 強化森林防火組織保障
經過省安委會、省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等單位的考核評估,依托省森林資源管理局森林消防隊伍,組建了陜西省森林火災(省森林資源管理局)應急救援隊,入選省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并被授牌,森林防火體系建設日趨完善,應急撲救能力不斷提升。成功舉辦“秦嶺林區2020年森林火災撲救實戰演練”,受到20多家新聞媒體的關注報道。組織開展了2020年查處涉木涉苗檢疫違法案件專項行動,本次行動以建設施工場所、涉木企業、松材線蟲病疫區、林木種苗檢疫為重點,出動執法人員12369人次,檢查涉木企業2785家,查處違規調運木材及其制品1204.3立方米,辦理林業檢疫行政案件171起,為阻止松材線蟲病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疫情傳入傳出和擴散蔓延發揮了重要作用。
14 關注森林組織機構成立
成立了“陜西省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統籌協調、推動各地開展關注森林活動,進一步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生態建設,凝聚起建設生態文明的強大合力;借助陜西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設立生態文明教育資(基)金,鼓勵更多社會組織參與自然教育;聯合陜西新聞廣播推出14期系列廣播訪談——“走進自然,陜西自然體驗發展成果”,向社會公眾講述基地特色,分享建設經驗,自然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向深綠色進軍新聞發布會——開啟生態空間綠色革命新征程
15 “最美生態衛士”出爐
一個好的榜樣,就是最好的宣傳。這一年,我們開展了“首屆最美生態衛士”評選活動,優中擇優確定50名“最美生態衛士”和20個“最美生態衛士班組”,通過媒體向社會傳播普及生態綠軍就是生態衛士專業隊。省森工醫院援鄂抗疫事跡入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先進事跡。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選送“最美生態護林員”2名,推薦“光彩國土綠化先進個人”2人。通過創建陜西生態衛士學院、生態衛士教育培訓基地,搭建“處(站)長上講臺”平臺,推動“秦嶺講壇”常態化、長效化,舉辦生態衛士職業技能競賽,召開生態綠軍先鋒隊座談會等一系列創新性工作,愛“集”去“劣”爭“優”出“尖”意識深入人心,集體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增強,“生態空間+”知識體系基本形成,生態空間治理“陜西方案”成為共識,在“五大陣地、六條戰線”上全面拉開了奮力追趕超越的序幕,涌現出一批最美生態衛士、生態綠軍先鋒隊等典型、榜樣,初步展示出生態綠軍新形象。
16 定標“向深綠色進軍”
充分用好省政府新聞發布平臺,精心策劃、適時召開《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陜西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條例》《向深綠色進軍——開啟生態空間綠色革命新征程》三場高規格新聞發布會,回顧陜西林業“十三五”建設成就,展望“十四五”生態空間治理舉措,解讀重點政策法規,2020年陜西省林業局新聞發布工作,被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評估為“好”“。祖脈秦嶺·和美朱鹮”首屆朱鹮文化宣傳活動引爆媒體關注“,朱鹮從秦嶺起飛”成為世界共識;與鳳凰網合作推出《生態空間治理大家談》欄目,與華商報聯合開設“陜西本土植物一分鐘”受到學習強國自然頻道關注,《秦嶺大熊貓》電影與央視達成合作共識,拍攝工作完成80%,陜西生態文化影響力持續提升。
《各界導報》2021年01月26日 第4825期第10版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