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市政協
2020年6月,根據市政協年度協商計劃,延安市政協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會同市人社局、就業服務處等相關部門,先后深入中國石油延安分公司、延安能化集團、子長市、安塞區等地,對全市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工作進行專題調研,察實情、看成績、找問題、剖原因、提建議,與相關部門進行深入的協商座談
措施和成效
近年來,延安市始終把“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作為工作重中之重,不斷創新,扎實工作,為全市經濟轉型、追趕超越和精準脫貧作出了積極貢獻。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全市就業工作總體呈現出平穩有序、穩中有進的態勢,農業大產業穩定了農村就業,工業大項目吸納了大量城鄉就業,新經濟新業態激活了市場就業,“1+5”模式促進了貧困勞動力就業。
一是狠抓就業扶貧,鞏固脫貧成效。截至2020年5月底,全市貧困勞動力復工復產及就業66464人,其中轉移就業37127人,靈活就業、創業、農業產業就業等29337人。“三排查三清零”百日行動涉及就業方面的64個問題全面整改到位,就業扶貧工作成效顯著提升。全市37618戶有勞動力且有就業意愿貧困家庭和12725戶易地搬遷有勞動力且有就業意愿貧困家庭至少一人就業達到100%,并保持動態清零。
二是針對重點群體,促進充分就業。認真組織事業單位招聘工作,2019年為教育、醫療、林業、應急管理等行業單位招聘各類人才2435人。面向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貧困勞動力等人群,開展各類就業服務主題活動和專場招聘會120余場,幫助9800多人達成就業意向。疫情防控期間,組織線上招聘33場,發布崗位信息3.9萬個,1570人實現就業。全力保障返崗復工,組織專車輸送農民工20車次337人,共幫助15.6萬人順利返崗復工。
三是幫助企業減負,穩定就業崗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從省上爭取調劑失業保險基金1.5億元,為穩崗返還政策提供充足資金保障。實施社保助企“免減緩”政策,截至2020年5月底,全市已減免社保費3.5億元,受益企業4082戶31.38萬人。及時撥付穩崗返還資金,讓企業申領更加安全便捷高效,2020年5月底,已有436戶企業享受到穩崗返還補貼8923.8萬元,惠及職工8.43萬人,中小微企業受益面大幅擴展。
四是強化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質量。出臺《延安市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和《延安市中長期職業技能培訓規劃(2019—2025)》,提取失業保險結余1億元,對企業職工、高校畢業生、貧困勞動力等群體大規模開展技能培訓。截至2020年6月1日,已組織能源、文旅、商貿等行業483家企業培訓132期,參訓人數26988人,補貼資金總額達2300萬元以上。
五是大力扶持創業,釋放倍增效應。加快創業載體建設,全市認定創業孵化基地34個,入駐各類創業實體688個,認定創業擔保貸款信用村15個,建成縣級標準化創業中心13個,鎮級標準化創業中心39個。截至2020年5月底,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7403萬元,扶持創業612人,帶動就業1836人。
六是健全工作機制,維護就業者權益。始終把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作為政治任務,建立了“4321”工作機制,開展創建“無欠薪”縣區活動,落實清欠工作日報告、日通報和主要領導接訪督查、分管領導坐班督辦制度,扎緊扎實制度籬笆,從源頭上杜絕欠薪發生。截至2020年春節前,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5.2億元,實現了“雙清零”目標。
存在問題
雖然全市就業創業服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當前就業領域固有的一些矛盾依然存在,新的影響因素還在不斷增多,工作中仍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一是全市大就業格局尚未形成。一些就業創業政策宣傳、落實還不到位。群眾就業理念和擇業觀念還比較落后,公共就業服務基礎還需夯實。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沒有得到根本緩解。市場上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崗位還不充足,部分畢業生專業技能水平、創新創業能力與市場和企業的用工需求存在較大差距。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設置培訓項目與市場需求結合不緊密,培訓對就業的促進作用不明顯。三是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受疫情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行業企業如旅游、餐飲等穩崗壓力較大;新技術、新業態快速發展,就業崗位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一些重復性、流程性的簡單工作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一些勞動者面臨失業的風險不斷增加。
對策建議
一是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充實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從業人員隊伍,健全鄉鎮(街道)社區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一步明確職責任務,增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力量,確保就業創業工作有專人管、有專人干,提升人力資源服務專業化水平。加大對民營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扶持力度,解決小散弱的問題,增強品牌效應,形成行業性集群效應。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從業人員培訓,提升人力資源服務水平,切實幫助當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享受更加便捷化、專業化、優質化的就業創業服務。
二是大力拓展就業創業渠道。結合延安能源化工產業、特色農業產業、服務業發展現狀,充分挖掘資源、釋放潛能、創造崗位,全方位、多層面拓展就業創業渠道,為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零就業家庭等重點就業人群,搭建范圍更廣、選擇更多、質量更高的就業創業平臺,推動就業重點人群實現盡早就業、高水平就業和順利創業、高質量創業。加強職業技能教育培訓,提高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務實選擇就業崗位,大膽擁抱新興業態,依靠苦干和闖勁實現穩定就業、穩定增收。
三是持續加大就業創業資金投入力度。推動各市、縣、區將就業配套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配套就業資金用于開展各類就業創業活動的補貼支出,調整優化資金支出結構,確保政策、資金、資源向技能培訓、創新創業、脫貧攻堅傾斜,切實發揮就業資金使用效益。
四是建立健全就業創業服務網絡體系。積極推進市、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四級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建設,建立標準化服務體系,推進“互聯網+公共就業服務一網通辦”。推動人力資源市場服務與當地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龍頭產業融合,促進人力資源供需平衡,自由有序流動。支持寶塔區盡快落實人力資源市場新場地,保障求職、招聘活動常態化開展。堅持因地制宜,支持其他縣(市)區適度擴大人力資源市場規模,增強服務功能,充分發揮促進就業作用。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