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年輕人選擇離鄉打工,但這對“80后”夫妻,卻對這塊土地戀戀不舍,借助飼草資源豐富的優勢,潛心養殖西門塔爾肉牛,使沉寂的鄉村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6月8日,嵐皋縣藺河鎮茶園村養牛場,只見一對年輕男女正在牛舍里制作青飼料。當地群眾介紹,他們就是這個牛場的主人———老板陳景田和她的丈夫胡海。
藍天白云下,四面大山環抱著一塊平地,玉米、菜畦、稻田點綴其間,李子、桃子綴滿枝頭……處處一派豐收的景象,綠樹叢中,牛舍不時傳出“哞哞”的牛叫聲。

陳景田、胡海養肉牛養出了名堂而聞名鄉里,在當地說起陳景田、胡海夫妻村里人都會稱贊倆人勤勞,會過日子,這些年,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效益越來越好,被村民稱為“牛夫妻。”一對農民青年夫妻在自己家門口辦起了養牛場,實現了自己的創業致富夢。
牛場的飼料庫里堆放著復合飼料,陳景田抓起一把配好的飼料介紹說:“飼料的質量決定牛肉的質量,這些飼料都是由酒糟、玉米秸稈、牧草、玉米等原料配置而成,營養很豐富,所以肉質就好。”中午休息間隙,筆者聽陳景田、胡海這對“職農夫妻”講述了創業故事。
情定深山 回鄉辦場
陳景田小時候家里的生活并不富裕,初中畢業后就在外打工,當過服務員、進過工廠、干過理發。1982年出生的陳景田,1980年出生的胡海都是土生土長在農村,對家鄉的的山山水水有著特殊的情感。妻子陳景田小時候家里養著一頭老黃牛,家里的幾畝地全靠它,從那時起她就對牛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陳景田說,在外打工的那些年,每年回家,看著山凹長滿嫩綠的草叢,想到草是一種綠色資源,也可以轉化為財富。為把家鄉的資源轉化為財富,外夫婦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劃,決定將他們打工的積蓄投入養牛場。于是夫妻倆一拍即合,帶著前些年攢下的50萬元積蓄說干就干。因兩人都有一種濃得不能化解的大山情結,于是陳景田將人生二次創業的根據地定在了茶園村二組。夫妻倆雙雙把家還,在這片賜予他們愛情的土地上,創辦起了嵐皋縣景田養殖有限公司,準備開始肉牛養殖的新生活。
與牛為伴 夫唱婦隨
陳景田介紹,2014年8月,夫妻倆雙雙把家還,開始修路、平整土地、建牛舍、架電、建發酵池、辦環評手續、購優質種牛、種植牧草……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資金短缺、技術難題等讓陳景田、胡海嘗盡了苦頭。陳景田說:“最讓我揪心的事是資金上的問題,在親戚朋友的幫助還有縣上農業部門的大力關心和支持下,投資了220多萬元,我的事業逐步走上正軌。”憑著堅韌的毅力,陳景田、胡海克服了重重困難。
創業前期,因夫妻二人雇不起工人,養牛的活全壓在二人身上,倆人早上四點起床開始拉料、拌料、喂牛,然后清槽飲水,再清糞、出糞。一套忙下來,已經上午八九點了。

剛開始,由于沒有飼養經驗,就在本地買了10頭不同品種的肉牛。年底出售時很多都只是保本,甚至有的出現了虧損。這一年雖然沒有賺到錢,但摸索了一些經驗,夫妻倆發現養牛品種很重要,當地牛長勢慢,飼養優質的母牛很關鍵,所以第二年便奔赴各地牛羊交易市場,在四川購回一批西門塔爾牛犢,回家后精心照料,但還是出了問題,牛太小加上長時間運輸,又冷又餓,回家后大部分牛都病了,短短幾天死去五六頭,偏偏他倆又不懂醫術,眼睜睜看著親手喂養的牛崽病死卻束手無策,一臉茫然。那段時間她們倆吃不香,睡不著,牛咳嗽一聲都心驚膽顫,一個多月下來,陳景田的體重從110斤降到90斤,所幸在夫妻倆的互相扶持下,才渡過了那段最“黑暗”、最煎熬的日子。
養牛不僅需要技術,而且近百條牛一天要吃掉近兩噸的草料。夫妻倆邊養邊學,不斷總結經驗,摸索規律,盡量節約成本。他們利用夏秋季飼草豐盛之機,修建兩個大青貯池,把田間廢棄的麥秸、玉茭桿等飼草,進行切割青貯,以備冬季使用。
他們邊養牛邊學習飼養知識,還專門到外地牛場討教學習飼養技術,慢慢肉牛養殖走上了正軌。陳景田、胡海整天與牛為伴,現在兩口子不僅成了“獸醫”,親自給牛打針防疫,牛產崽兒了,又成了“接生婆”。
風雨同舟 見證愛情
自從養牛場辦起來,陳景田和她的丈夫胡海以養牛場為家,除去購買油、鹽、米等生活用品和補充牛食的玉米等所需品外,他們白天養牛,晚上就住宿在牛舍旁的一個15平方米的簡易房,并在附近種植了西紅柿、番茄、南瓜、辣椒等蔬菜作物。創業前期缺少資金,為了為了擴大牛舍,給牛兒創造更好的養殖環境,夫妻倆省吃儉用,有時候一連幾個月連豬肉都舍不得買。早些時候屋子里沒有安裝空調,小屋里冬冷夏熱,尤其到了夏天,蚊蟲特別多,每天早晨天蒙蒙亮他們就起床了,你上草我來上料,你鏟糞我來消毒,配合的十分默契,有說有笑,牛舍里充滿歡聲笑語,夫妻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牛光吃飽喝足還不行,還要按時間放出來運動運動,另外還得給牛兒放幾首音樂聽聽,牛在放松的狀態下,長出來的肉特別鮮美,在牛兒進餐時放著舒緩的薩克斯、活動時來首歡快的情歌、睡覺時來首催眠曲......夫妻倆幾乎把絕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肉牛養殖中,雖然很辛苦,但日子卻越來越有奔頭,小日子過得是越來越紅火。夫妻倆將整個養牛場管理得井井有條,他們的人生目標不會變———扎根深山,建一個嵐皋一流的生態養牛場,當一個快樂的現代農場主。

“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踏踏實實地干,一步一個腳印,堅定的走下去。”陳景田說。
學新技能 做新農民
陳景田和丈夫胡海知道,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高素質農民,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使自己成為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所以陳景田與丈夫胡海還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養殖綜合培訓班、在云上智農等網上平臺學習農業生產養殖技術、企業管理、黨的強農富農政策等知識。當下,陳景田除了抓好養殖外,正在備戰陜西省高級職業農民資格認定考核,她表示有信心拿到國家高級職業農民資格,作為鄉土人才將會更好的為鄉村振興服務。
不忘初心 富不忘鄰
深山養牛拓“錢途”,2019年年初,倆人貸款145萬元購買了上百頭牛犢,正好趕上了下年的好行情。望著牛棚里追著母牛吃奶的小牛,陳景田開心地說:“多年辛勤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掘到了第一桶金!”

富裕起來的陳景田不忘幫扶左鄰右舍的貧困群眾,只要牛場里有需要的做活人,她都優先使用家庭貧困的群眾。今年40歲的郭鑫是本村一位單身貧困戶,陳景田得知他的情況后,就安排在他在牛場里干活,這樣一來,還有了一份不錯的收入。他們在掙到錢的同時,也會把養殖技術毫無保留的教給周邊的鄉親們。還通過勞務務工、土地流轉、牧草回收等方式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長年吸納30余名貧困群眾就業,貧困戶年戶均增收2500元。“最初創辦嵐皋縣景田養殖有限公司,就是想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讓村里人跟我們一起過上好日子。”陳景田說。
“通過參加縣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養殖綜合培訓班,把學到的養殖技術運用到實踐中,養殖事業逐步步入正軌,我們一路走到了今天,將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繼續前行……,現在存欄85頭,五月中旬,購回了45頭西門塔耳牛仔,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爭取把養殖業做大做強,今后我們會想辦法帶動更多村民一起致富。”臨別前陳景田自信滿滿地說。(廖霖 包登國)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