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樊 悅)在陜北之北的靖邊,“面朝黃土背朝天,牛耕人背滿身土”是傳統農業的真實寫照,如今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農業的牽手“聯姻”,一些職業農民開始在手機上種田,農業變得“聰明”智慧起來,靖邊開啟了農業生產從“跟著感覺走”到“數據說了算”的智慧農業新時代。

智能化的作業改變了農業生產方式
5月的靖邊,滿眼蔥綠。記者來到靖邊縣和潤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的主人黃榮榮坐在辦公室輕輕一點手機,就能看到大棚內蔬菜生長情況。原來她在蔬菜棚里安置了一個傳感器探頭,這個探頭就相當于農田里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它通過智能感應將信息傳送到物聯網系統,再通過物聯網傳送到手機。這樣,種田者坐在家里就能隨時掌握和控制作物的溫度、濕度、光感度、養分等基本信息,同時通過調節設定這些基本信息參數,讓農作物始終生長在最舒適的環境中,這是傳統農民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

和潤農業公司工作人員解釋如何通過物聯網和手機實現智慧種田。
黃榮榮是新型職業農民,曾榮獲陜西省職業農民技能大賽二等獎,是整個農業公司的“智慧大管家”。她指著棚里正在生長的甜瓜說:這棚甜瓜就是通過控制參數生長的,你看僅僅40天的時間,已經從種苗長到一人多高了,且甜瓜生長的每一環節都在手機中一一記錄和掌握。
在拱棚內,黃榮榮順手用手機拍攝了一個看起來發黃的葉片,手機里自動彈出大數據平臺上網絡醫生的“診療方案”,該怎樣施肥噴水,缺乏了什么營養,要用什么措施解決,全世界的農業專家會在網上及時“會診”,這樣農作物生病了自己就能搞定。
在現場,記者看到這種智能化的農業設備已經取代了高強度的人力勞動。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王維感嘆道:“智慧農業讓曾經的產業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減少了人工對農業的人為干擾,尤其是大棚種植這種勞動密集型的設施農業不僅便捷高效,也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生產方式和人們的思維模式,促進了設施農業的產業升級。”
工廠化的生產實現了質量變革
在靖邊縣東坑農業科技館,各種高端的農業科技在這里集中呈現,館里的設施水果采用懸掛式無土栽培技術,每一種水果蔬菜都能無限期生長,無限期掛果,蔬菜和水果的產量不用畝計算,而是用平米計算,以番茄為例每平米產量能達到50公斤。
在種植過程中,工作人員通過調節智能氣候調節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廢水回收系統、補碳系統、種植管理系統五套電腦裝置來管理作物,根據溫室里植物的不同習性及要求,在系統中設置溫度、濕度、營養液比例、二氧化碳等基本參數,通過傳感器、智能終端設備為作物提供合適的環境,讓農作物的生長不受外界氣候的影響,做到常年高效、標準、科學、高產值的工廠化生產,從而降低人力消耗和對農田環境的影響,獲取精確的作物環境和作物信息。
那么標準化的生產到底有什么意義?
“標準化、工廠化生產是發展高效農業、品牌農業的基本保障,以前的農產品不能變成優質的商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產出來的產品標準化程度低,是長期困擾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所以發展智慧農業是未來趨勢,也是農業提質增效的迫切需求。”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楊翔宇向記者談到。

靖邊東坑農業科技館工作人員正在展介紹智慧農業的優勢。
關于這個問題,縣園藝站站長李建宏深有感觸:“一樣是種田,以前種溫棚和現在種溫棚效益真是天壤之別。首先過去傳統的人工控制方式,難以達到科學合理的種植要求,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商品率低,以前每棚甜瓜最多產6000斤商品瓜,現在能達到10000斤商品瓜。第二設施農業本來就是密集型產業,人工消耗太大,投入成本高,以前老百姓種12棚西紅柿,一個棚毛收入按20萬元算,但是十幾萬元都支付了人工工資,純利潤就是5萬元左右,有時候價格不好就賠錢了。現在智慧農業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過去一個棚用人工開風口兩個人就要兩個小時,現在12個棚只需要在手機上輕輕一點最多半個小時就能全部搞定,而且還精準科學。所以說設施農業要賺錢必須走智能化的路子,不僅質量好,產量高,且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利潤也比之前提高了一倍以上。”
智慧農業托起了鄉村振興的希望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靖邊,智慧農業的“羽翼”不僅“展翅”在一畝三分地的溫室大棚里,也翱翔在廣闊的田間地頭和角角落落。
相比高端的設施農業,大田農業似乎更接地氣。位于靖邊白于山區的三岔渠村有五千畝集中連片的旱地農業作業區,今年被定為全國旱作節水農業現場會的觀摩區。有幸被農業農村部選中,因為這里聚焦了太多旱作農業的科技含量,其中就包括智慧農業的展示。“在數千畝的地畔旁,工作人員只需要操作電腦就能對幾千畝的土地進行墑情、營養成分、產量和病蟲害的適時監測,現代科技讓廣袤的田地濃縮為可控的‘掌中地圖’”。縣農技中心主任吳清亮興致勃勃地談到。

王渠則鎮長渠溝村無人機正在噴灑硒肥。
在靖邊白于山區的王渠則鎮長渠溝村,一架架智能無人機整齊地飛翔在田野的上空噴灑硒肥。作業人員只要動動遙控器,就能指揮停在大田里的無人機自行裝藥、起飛、撒藥、返回。
“使用無人機噴灑硒肥,可以做到實時、均勻、準確噴灑,以前給農作物噴灑1個人每天最多七八畝,現在用植保無人機1小時就可以完成幾十畝地的任務,比人工效果更好,效益更高,且經過噴灑硒肥后生產出的富硒農產品價格至少要比普通農產品高出一倍,最受益的還是農民自己,所以說隨著智慧農業的落地生根,將推動農業的全面升級,托起鄉村振興的綠色希望”。 陜西噴施寶富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熊斯蠻有信心地告訴記者。
據了解,去年靖邊使用無人機作業的農田就有1萬畝,這種植保無人機就像農田的“空中衛士”,能實現從土地監測、耕地播種、施藥施肥、苗情墑情、作物管理、病蟲害、輪作休耕、環境監測、產量檢測、產品營銷、質量追溯全產業鏈的精準發展。
靖邊是“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示范縣”,靖邊的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74%,在全省領先,且隨著衛星導航、遙感技術、大數據、智能控制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無人駕駛的智能農機得到大量推廣,目前靖邊擁有智慧農業機械1200余臺,作業面積達到25萬余畝。5月22日,在靖邊海澤畔移民二區的馬鈴薯種植基地,一輛無人駕駛的中耕機正在耕地作業,避障、緊急停車也都是自動完成。操作者只需要提前設置好參數,摁下電腦開關,中耕機就能按提前設置好的模式自動作業,一個人可以同時管理控制好幾臺機器,一臺機器一天能耕地160畝,比傳統牛耕高出80倍,比傳統機械高出1.5倍。同時,無人駕駛的農機還可以施肥、播種、中耕培土、打藥等全程智能化,讓生產更精準,農業更高效。
縣畜牧業試驗示范中心是陜西省技術較領先的養殖基地,這里的智慧養殖隨處可見。記者看到,養殖工作人員不用去圈舍直接通過一個傳感器就能給水槽里自動加水,自動控溫,這些都是通過遠程溫控調水系統實現,飼草粉碎、攪拌、上料也采用半自動化。同時,一個微電腦開關就能啟動刮糞系統自動除糞,讓圈舍時刻保持干凈;一部手機能遠程監控圈舍內的每一只羊子動態。智能化養殖大大節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養殖效益,縣畜牧業試驗示范中心800只羊子只需要兩三個養殖人員就能輕松搞定。
互聯網平臺聯通了小農戶和大市場
“小農戶不能對接大市場”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瓶頸”,長期以來,很多農產品“養在深閨人未識”,多依靠線下農貿市場解決渠道問題。如今靖邊的智慧農業通過網絡技術打造了一個集約化、精細化、智能化、數據化的生產銷售模式,人們擁有了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的“24小時市場”,可以讓農戶通過拼多多、淘寶、快手、抖音等新型消費平臺隨時隨刻買在全球,賣在全球,解決了線下農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去年,靖邊縣通過電商網絡平臺共銷售各類農產品2400萬元。
靖邊縣電商扶貧超市是靖邊縣興靖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扶貧產業分公司為貧困戶搭建的線上線下銷售平臺,超市共有72個貧困村49種農產品。今年以來,已通過網絡和線下平臺銷售農產品1591萬元。
在靖邊縣電商扶貧超市,負責人趙如升在手機APP上輕松一查,就能查到當天全國各種農產品在當地的價格,這樣當地農產品賣起來就不會被輕易“坑”了,而且能擇市而賣,實現利益最大化。
縣信息中心主任陳建忠告訴記者:通過手機APP能凝聚市場需求,可以更清楚該生產什么,不僅有利于創新農村流通服務體系,也有利于培養一批叫得響、質量優、特色顯的農村電商產品品牌。比方靖邊縣和潤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草莓就得到了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公司每出售一盒草莓,上面都有條形碼,這個條形碼就相當于農產品的“身份證”,通過掃描條形碼實現全程追溯,確保舌尖上的真正安全,所以說智慧農業為質量追溯體系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現實依據。
盛夏的靖邊五彩繽紛。在調研白于山區的旱作節水農業時,靖邊縣委書記劉維平望著一排排正在噴灑農藥的無人機意味深長地說道:一定要加快數字農業的發展步伐,讓農業插上智慧的翅膀,要借助互聯網、發展創意農業、認養農業、休閑觀光旅游等深度融合的智慧農業新業態,打通農業最后一公里的“梗阻”,從而實現生產更高效,種植更綠色、方式更靈活、效益更明顯、銷售更暢通,讓農業成為更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更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在靖邊縣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智慧農業已遍地開花,不管是高端“前衛”的現代農業園區,還是傳統落后的白于山區,傳感器、處理器、導航定位、大數據、云計算等等一些時尚新鮮的名詞正在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新型職業農民離不開的“種田裝備”,智慧農業開始助推靖邊農業轉型升級走進“春天里”,為鄉村振興營造出金色的未來。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