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來昌榮)“2019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10475元,增長10.2%,增速居全省第一。”4月21日,安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崔用慧在“打贏脫貧攻堅戰 決勝小康新時代”發布會上介紹到,據陜西省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統計,產業扶貧累計受益20.03萬戶68.78萬人,2019年人均增收2405元。

近年來,安康市農業農村局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走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路子,聚力聚焦發展“茶葉、魔芋、生豬、核桃、生態漁業”五大主導產業和“蠶桑、中藥材、食用菌”等傳統特色產業,形成了“5+X”扶貧產業格局,主導特色產業覆蓋到所有貧困村和所有產業扶持戶。截至2019年,全市茶葉面積達100.8萬畝、產量4.01萬噸,面積和產量居全省第二;建成魔芋基地49.5萬畝,種植面積居全省第一;生豬出欄177.4萬頭;水產品產量4.2萬噸;蠶桑面積40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 75萬畝,全市農業總產值達247.86億元,增長4.3%。

“經營主體與貧困戶‘互生共享、互利共贏’的嵌入式產業扶貧模式很受歡迎,成效非常明顯。”崔用慧介紹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入園務工、資金入股、托管經營、訂單生產等多種形式,將貧困戶精準鑲嵌在產業鏈和利益鏈中,全市共有3561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12.61萬戶貧困戶脫貧。目前,全市培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64家、市級211家;現代農業園區1107個,其中省級36個,市級39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突破6000家;省級產業聯合體8家、市級33家;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1790個,992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全覆蓋。

“實施產業融合發展拓寬富民路徑,按照全產業鏈發展的思路,著力打造安康五大富硒產業品牌體系,提升農業產業質量效益和產業脫貧成效。”崔用慧介紹到,“安康富硒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已在國家知識產權局注冊并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安康山豬”“安康漢水漁”集體商標已獲得國家公示,平利女媧茶、白河木瓜等14個農產品獲得國家農業農村部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積極開展安康市富硒農產品“三年百市百店千點”送健康活動,基本實現了安康市富硒農產品營銷渠道全國省會城市全覆蓋。大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探索“農業+旅游、康養、休閑”等新興業態,全市已建成24個省級旅游示范村;發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4條;發展縣鎮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站點)710個,開設農村網點5630家,年均線上交易額達23.8億元,有力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路徑。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