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璐 記者 李彥伶
在近日舉行的“因愛同行”2018網絡公益年度總結發布活動中,陜西省慈善協會“守望大山”項目獲“2018網絡公益年度優秀傳播項目”。2月21日,記者就此采訪了該項目基金發起人張新斌。
“愛的紐帶”
張新斌,一位80后小伙,幼年母親病逝,家中貧困。為減輕家庭負擔,17歲便離家只身來到西安打拼,他做過報童、當過洗碗工,睡過馬路。盡管歷經挫折與失敗,但他始終懷揣夢想,常懷感恩之心,努力拼搏。十多年的堅持讓張新斌從稚嫩不斷走向成熟,擁有了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在城市里扎根立足。
事業有成后,張新斌不忘初心,發起成立了“守望大山”公益組織,號召北京、廣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的愛心人士走進大山、走進旬陽,了解和關愛大山里的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在城市與大山之間搭建起愛心的橋梁,用自己的善行義舉回報家鄉父老濃濃的愛。
自2013年開始,“守望大山”公益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愛心活動。其中十個愿望、春天的召喚、暖寶寶、暖春、一城一村、走進羊山尋找最美外婆等一些列公益活動的開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累計參與人數上千人,資助貧困留守兒童38名,捐贈物資和現金累計過百萬元。
“授人以漁”
在旬陽縣大山里,有這樣一群外婆,她們依靠養雞有了穩定的收入,悠然自得,日子越過越幸福。這一切都得益于張新斌的“守望大山”公益項目。
通過多年的公益實踐,張新斌認為,捐贈雖然可以解決貧困山區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的一時之需,但是被捐贈者容易被孤立、嫉妒、歧視,甚至產生等靠要依賴思想。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采訪中張新斌說,公益不應僅是單一的捐贈,更應該是授人以漁。可以是通過以買代捐的方式,助力農村留守老人和貧困家庭實現創業養老、脫貧致富。這未嘗不是公益的新形式。
2016年,張新斌成立了陜西守望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旨在為大山里的農產品闖出更廣闊的市場,打造新的銷售模式。之后,張新斌帶領他的“守望大山”公益團隊一次次走進大山,躬身實踐。
2016年4月11日,“守望大山”公益組織在旬陽縣李家臺村,現場發放雞苗3000只,并與城關鎮政府及貧困戶簽訂禽蛋購銷合同及委托養殖協議,不定期聘請專業養殖人員對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實現農戶放心養雞。
2016年,“守望大山”公益組織通過互聯網眾籌與騰訊公益合作發起助力外婆創業養老第一季活動,爭取到10萬元資金,同時通過各種渠道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發展了數千名愛心志愿者,助力外婆創業項目。
在張新斌看來,外婆創業項目不僅僅是一個公益慈善項目,他還有更深遠的希冀。“通過外婆創業項目作為切入點,未來還希望能夠帶動更多有志青年回鄉創業!”張新斌如是說。
2016年,“守望大山”公益組織聯合省慈善協會等機構為旬陽縣小河鎮寨子溝村眾籌成功一條通村路,項目命名為“一米彩虹路”。通過這條“彩虹路”,把來自貧困山區的高山蔬菜源源不斷輸送到大山之外。
張新斌表示,在未來,希望有更多的愛心人士走進大山,了解大山,共同參與到這場脫貧攻堅戰中來,通過養殖創業幫助貧困戶早日實現脫貧目標。
《各界導報》2019年02月27日 第4262期 第4版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