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預期,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如何讓農村留守老人走出困境將是一則難題。
□記者 張宏偉
鄉村振興成為2018年政策熱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陜西實現追趕超越、踐行“五個扎實”的重要舉措。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號角全面吹響,全黨全社會迅速行動起來,資金、人力、技術紛紛投向農村。三秦大地廣袤田野上,正悄然發生著一場巨變。農村改革扎實穩步推進,農業生產更綠色高效,農村人居環境正向更宜居改善,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起。
延川縣甄家灣村 “三變”改革點亮致富希望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三變”改革,把“三變”改革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我省農村通過“三變”改革已開始釋放出新的活力。
進入農歷臘月,延川縣關莊鎮甄家灣村每天鑼鼓聲不斷。脫貧戶甄志英的婆姨,早早從打工的西安趕回家,趕在臘月初八(1月13日)搬進了裝修一新的窯洞。女兒甄琦琪將在1月29日出嫁。
甄志英和大多數村民一樣,家里的承包地入股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家里的古窯使用權流轉給了村旅游開發公司。不同的是,因為婆姨是受過專門訓練的廚師,家里另外三孔窯洞便按照村里規劃改造成飯店,就等著春天開張營業。
甄家灣村是清平灣邊上的貧困村。“我們那地方突出的特點就是窮,窮山窮水,‘好光景’永遠是‘受苦人’的一種盼望。”這是作家史鐵生代表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里的一段話。自2017年5月開始,在延安市政協辦公室和南泥灣景區管委會包扶工作隊的指導下,甄家灣實施“三變”改革,讓村民們過上了實實在在的好光景。
甄家灣村的具體做法是,村民承包的所有耕地全部流轉給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流轉期限20年。去年5月份,合作社集中種植板藍根300畝,實現產值近20萬元,村民人均中藥材產業收入2000元以上。同時,村里66院167孔古窯洞按照完整度分三個等次折價入股,產權全部流轉,作為鄉村文化旅游開發項目,交由文旅集團經營,村民不僅有股金分紅,還可獲得部分就業崗位。堅持“倡導入股,兼顧租賃”原則,按照每10年為一個周期,將村民閑置新窯使用權流轉,統一打造“窯洞酒店”。目前,共簽訂閑置窯洞院落流轉合同14份,流轉窯洞50孔,可承載游客100人以上。將實現年產值100萬元以上;合理設置股權。合作社按照“五股三積金”進行股權設置,通過股權設置和分配,可實現“五個保證”,即:保證最大限度讓利于群眾(群眾占股60%以上),保證有效壯大村集體經濟(集體收益在20%以上),保證教育、養老和公益事業持續投入。
截至目前,甄家灣村結合鄉村文化旅游項目開發,改善了村容村貌,完善了基礎設施,轉變了發展和生活方式,窯洞酒店和農家樂陸續建成,村內巷道變得寬闊美麗,家家戶戶用上水沖廁所,126盞太陽能路燈照亮了村莊,也點亮了全村群眾脫貧致富的希望之路。
耀州區馬咀村 精英人才帶動飛躍發展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一方面要繼續推動城鎮化建設。另一方面,鄉村振興也需要有生力軍。要讓精英人才到鄉村的舞臺上大施拳腳,讓農民企業家在農村壯大發展。”
出了西安,沿著西延高速公路北上約110公里,在路的右側田野赫然出現一架飛機,這里便是銅川市耀州區石柱鎮馬咀村。
村委會樓前廣場上的大屏幕,滾動播出村莊所獲得的各種榮譽:全國文明村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國家級最美宜居示范村莊、國家AAA級景區、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新農村規劃建設示范村、“五個好”村黨組織等。
72歲的李世龍住在村里小高層一樓的新房里,他說不喜歡以前住的別墅,光線有點暗。小高層是框架結構,客廳大,窗戶高,一年四季房子里都能見到太陽。
李世龍的印象中,馬咀是2000年以后發生變化的。當時的村支書李云南一上任,頭一件事就是平整土地,三臺梯田平整為一臺地。第二件就是蓋學校,接下來就是給大家蓋小別墅。
1979年,李云南高中畢業后回到家鄉干起了房屋維修工程,1983年,他成了當地有名的“萬元戶”。1992年李云南接手了村里經營不善的水泥廠,在他的經營下,水泥廠逐漸發展到年產20萬噸。當年,村里人不是在水泥廠里做工,就是給水泥廠跑運輸,馬咀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水泥村”。
1999年9月,李云南正式走馬上任村支書。上任第一年,村上投入資金150.9萬元,其中李云南個人墊資40多萬元,建成高標準農田1530畝,徹底改變了馬咀村的耕作環境。
2008年,隨著國家環境整治力度的加大,水泥廠被強制關閉,村民的收入立馬銳減。村上盡快組織干部考察取經,平整了300畝土地,陸續建起櫻桃和蔬菜大棚。如今一個櫻桃大棚年收入可達10萬元,西紅柿棚的收入也在2萬元。
從2014年開始,馬咀村依靠自身地理位置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建起風情萬種的歐式街區。與此同時,按照1:2的比例復制了一個美國總統專機“空軍一號”,里面還有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等人的仿真蠟像。
隨著馬咀村產業調整,村民變成三產服務業主力。大學畢業回村工作的李雷說,馬咀村最明顯的變化是,回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村里各處都有免費的wifi信號。
“鄉村振興就是產業要發展、經濟要進步,還應該包括科技、教育和文化的發展,我們馬咀村正在朝這個方向邁進。”李云南說。
寶塔區趙臺村 “自助式養老院”破解養老難題
1月28日,延安市寶塔區麻洞川鄉趙臺村幸福院舉行儀式,10戶16位老人將搬進10孔新窯。83歲的米福子心里樂開了花,因為他被排在名單中的第一個。
這次新入住的16位老人都有兒有女。米福子有兩個兒子,家里也有地,但他還是希望能和村里其他老人住在一起,相互之間更容易照料。
2013年7月份的連續強降雨,導致村里14戶房屋倒塌,66戶嚴重損毀,87戶不同程度受損。2013年11月,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趙臺村利用廢棄的村辦舊學校窯洞,正式建起了一處“自助式養老院”。村里16戶28位最困難的留守老人成為首批住戶。這種老人們集體居住,在相對獨立生活的基礎上,互相幫助、相互照料的養老方式,很快贏得村里多數老人的歡迎,也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按照目前的模式,入住養老院的老年人每戶可分配到一孔窯洞,但沒有產權,不掏一分錢房租,水電費全免,連做飯用的燃氣也不用花錢,所以村民們把這里叫做“幸福院”。
入住幸福院的老人并非孤寡傷殘,每位老人都是兒孫滿堂。87歲的李慶祿是有著45年黨齡的老黨員,他一生育有6個女子1個兒子,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兒子一家常年在延安工作生活,孝順賢惠的兒媳婦不時會回來看望老人。
66歲的馬紀蓮因為腎炎被切除一個腎,也許受老伴曹慶永樂觀心態的影響,她也常是笑瞇瞇的樣子。“每天都挺開心的,不過,我們還有一個期盼,希望以后能解決留守老人看病難的問題。村子離醫院很遠,去一趟十分不容易。”
前任村支書常浩錦的另一個身份是村醫,在幸福院專門設有一間診療室。據介紹,政府去年專門補助1萬元作為村衛生所的診費,幸福院的老人有小病可以方便地到村衛生所就診,只需支付醫藥費,注射和聽診費全免。
有專家評論說,延安市寶塔區麻洞川鄉趙臺村創辦的“自助式養老院”,打破了政府大包大攬的養老模式,不完全由政府承辦,也不完全由村民自己負擔,為解決農村老人養老問題提供了一條可行性思路。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