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吳堡縣把幫助貧困戶就業創業作為長效脫貧的重要措施來抓,堅持多要素配合、多方略促進。截至目前,該縣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582人,扶持自主創業76人。
“扶智術” 能力養成“活”就業
夏日的午后,吳堡縣蘇陜協作項目之一——任家溝村木梳扶貧車間里,40歲的張二女雙手翻飛,熟練地進行磨梳工序。
張二女是吳堡縣前廟山村人,2015年被識別為貧困戶。2018年6月,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她和丈夫參加了縣上組織的技能培訓,一起來到位于鄰村的梳子廠做工,現在兩人每月的工資共計5000元。
“從一個貧困戶成為了產業工人,不僅掙上了錢,還能照顧到家人,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張二女感嘆地說。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不僅要讓脫貧人口能夠‘站起來’,而且還要能夠‘走得遠’。”吳堡縣人社局負責人說,以貧困人口技能養成為核心,通過大力實施就業扶貧,實現“一戶一人、一人一技、一技促脫貧”。
吳堡縣圍繞電子商務、貧困人口所需實用技術等,推行“企業訂單、勞動者選單、培訓機構列單、政府買單”的培訓模式,目前,已開展就業創業培訓518人次,認定社區工廠5個、就業扶貧基地1個。
“增收術” 產業引領“寬”就業
“村里的人都不用出去打工了,在這打工一天能掙一百元,還管吃,貧困戶還能優先在這里學技術哩!”吳堡縣辛家溝鎮深砭墕村村民霍學云高興地說。
深砭墕村總土地面積4500畝,其中耕地1100畝、林草地3400畝,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7戶102人。面對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出、耕地閑置荒蕪的情況,村黨支部瞄準了山地蘋果產業的商機。
“我們村集體合作社共栽植山地蘋果545畝,搭載全村貧困戶,預計到2020年戶均收入在7萬元以上。”深砭墕村第一書記白永飛介紹,今年初,村里對合作社的股權進行重新設置,股東按照自己所擁有的蘋果株樹進行入股,采取股東參與管理和不參與管理的兩種經營模式。這樣一來,村民既能在家門口打工,又能當股東。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單純的“輸血”扶貧解得了燃眉之急,卻不是長遠之計。對此,吳堡縣著眼于中長期特色產業,實施以手工空心掛面、傳統老黑醬、蠶桑、山地蘋果產業等為主導產業的就業創業模式,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貧困戶牢牢地鑲嵌在產業鏈上。截至目前,吳堡縣累計兌付個戶產業扶持資金2996.94萬元,惠及貧困戶4264戶10063人;向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投入產業扶持資金7507.06萬元,覆蓋貧困戶4373戶8880人。
“強基術” 政策活水“穩”就業
“去年我到市里的理發店打工,前段時間還領到了5000元勞務獎補,這是政府給咱發‘獎狀’哩!”吳堡縣宋家川街道后墕中心村貧困戶李茂花說。
為進一步引導鼓勵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轉移就業,吳堡縣出臺優惠政策,對貧困勞動力創辦的經濟實體取得法定證件、依法經營6個月以上的,給予創業貧困勞動力一次性創業補貼3000元;對有創業意愿、計劃和符合創業條件的貧困勞動力,優先安排免費創業培訓和發放小額擔保貸款;對貧困家庭中的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給予每戶最高不超5000元的勞務獎補。
截至目前,吳堡縣向符合申報條件的65名貧困勞動力發放自主創業補貼19.5萬元,為6667名貧困勞動力發放勞務獎補金995.7萬元。
編輯: 高三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