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留壩縣江口鎮青崗坪村黨支部書記劉國強
劉國強,留壩縣江口鎮青崗坪村黨支部書記。2012年當選村主任、2018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他為了改變“較差”村現狀、擺脫貧困,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拉開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序幕,記錄了一個脫貧攻堅年度考核“較差”村華麗轉身“先進村”的故事。
建強黨支部 當好領頭雁
青崗坪村位于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城以東35公里處,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系長江流域漢江支流褒河水系,四季濕潤,雨熱同季,干濕交替。面積40平方公里,全村轄4個居民小組、139戶、441人。耕地面積714畝,人均1.62畝,主要農作物玉米、水稻、黃豆、油菜等。多年來,青崗坪村一直以傳統耕作為主。人均耕地不足,使村內中青年勞動力常年外出務工,部分土地長期撂荒,村莊“空殼”化、集體經濟“空心”化、居民“空巢”化十分突出。
上任伊始,劉國強就意識到要想當好村支書就必須當好村民致富的領頭羊,筑巣引鳳的前提首先要抓好黨建凝聚力量。按照“抓好黨建促經濟,立足村情謀發展”的思路,優化調整村“兩委”班子、選優配強駐村工作隊,圍繞“支部引領產業轉、扶貧社圍繞產業聚、群眾緊跟產業走”的模式,帶領村支部班子注重吃透上級政策,把握發展大方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各項重要精神的落實,探索建立村支部、村委會、扶貧社“支村社合一”的產業扶貧框架。以市場為導向,以保護環境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把盤活資源作為突破口,把土地流轉作為主線,不斷提高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提升黨組織帶領群眾致富、服務群眾的能力,樹立了村支部公信力,凝聚民心走出了一條“黨支部引領、黨員示范、扶貧社搭臺、貧困戶唱戲”產業脫貧新路子,達到了壯大村集體經濟、農民同步增收雙贏目標。
盤活土地資源 激活一池春水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充分發揮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優越性,鼓勵土地流轉。2018年初,劉國強學習政策后,看到了機遇。從此,劉國強有了長遠規劃,便因地制宜、立足長遠,走“資源換資金,以存量求增量”之路,探索土地改革、化整為零,盤活資源“點石為金”,目標是村內集體經濟發展必須要與村民共享紅利,必須走勞動密集型產業。劉國強帶領支部,用好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平臺,村級黨組織組織力大幅提升,實現從2017年脫貧攻堅年度考核“較差”等次到先進的轉變,群眾致富大門由此撬開。
通過實地考察后,劉國強選擇了村民三組阡陌縱橫、土地平坦修建高速棄渣場回水彎“沙灘窩”處,當即下定決心“變廢為寶”,在此流轉土地建立食用菌產業扶貧基地。土地流轉過程中,部分村民卻提出質疑,搞食用菌會成功嗎?劉國強和村支部一班人就幫他們算好經濟賬:一年每畝500元的流轉費不比種莊稼差,食用菌產業是留壩縣脫貧攻堅主導產業,就算村上不搞了,還是有地可種,不至于大面積撂荒。村支部的公信力和凝聚力打消了村民疑慮,流轉協議很快達成,流轉費也比鄰村高出100元,起初26畝從立項到流轉到位僅耗時半個月,創下了該縣土地流轉的一個奇跡速度。截止2019年6月底,青崗坪村發展食用菌已流轉土地70畝,僅此一項村集體增加收入2.5萬元以上,為村內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
發展食用菌產業 撬開群眾致富大門
為把全村食用菌產業做起來,劉國強決定由黨支部引領、扶貧社牽頭,動員黨員干部示范、能人大戶領辦,把貧困戶嵌入產業鏈,同時通過自主經營、入股合作、承包租賃等途徑放活資產經營權。2018年初,劉國強邀請該村老支書帶頭走進來,2名黨員和4戶貧困戶參與其中,產業基地很快建起來,發展袋料食用菌5萬筒,當年戶均盈利近1萬元,為村民吃了一顆定心丸。2019年,為持續壯大食用菌產業規模,劉國強動員9名黨員干部黨員干部帶頭,16戶貧困戶抱團發展,籌集資金60萬元建基地、搞生產,20天時間建成生產線1條、大棚83個,保鮮庫和烘干房各1座。
為將全村貧困戶全部嵌入其中,劉國強還確定了“四大幫扶”模式。有勞力有技術的認領菇棚自主管理,有勞力無技術的入園務工獲取報酬,無勞力的通過資金入股或虛擬配股(配股資金歸扶貧社所有)分享紅利,有土地的通過流轉土地收取租金。在生產上,采取“三統一分”的模式,即扶貧社組織人員負責前期打料、裝袋、滅菌、接種、發菌等過程,“統一制袋接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產品銷售”,菌棒交由農戶“分戶管理采收”,既提高了運營管理效率,增強了貧困群眾發展產業信心,又降低了發展產業的風險。
一份土地 掙四份錢

一年多的發展,青崗坪村土地成功流轉,扶貧互助合作社通過對基地承包出租、資產折股量化、入股合作經營等獲得穩定集體收益,不僅為村民帶來了流轉費,帶動了群眾通過自主發展、入股合作發展食用菌產業,還消化了閑置勞動力,讓村民實現了家門口掙錢,實現了多形式參與、多方面共贏。 村扶貧互助合作社還統籌財政扶貧資金、涉農整合資金、蘇陜協作資金等近50萬元,新建代料食用菌廠房227平米,大棚83個,保險庫60立方米1座,烘干房1座,配套生產設備1套,建成占地26畝生產規模達20萬筒食用菌產業基地,明確這些資產政府、扶貧社各占股15%,其余70%歸全體村民,由扶貧社統一管理,農戶按每筒0.1元的租金有償使用。同時,為16戶貧困戶虛擬配股各3000元,貧困戶按每年不低于10%的比例享有分紅收益。食用菌屬勞動密集型農業,從基礎設施擴建、生產菌筒、采摘香菇一年四季均需人工參與,貧困戶外出務工難以找到如意的工作,劉國強主動聯系35戶貧困戶在菌基地務工,從事基礎設施擴建、制袋、采摘等,每天收入80—120元,工資按月結清。實現了土地流轉得收入,入園打工掙薪金、自主經營得獎補、入股合作分紅利“一份土地掙四份錢”模式,村集體收入大幅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1萬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9678元,貧困人口發生率下降到0.45%以下。今年,還引進漢中市百菌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村扶貧社達成經營合作,在村上再建立一個食用菌扶貧基地,這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勞動用工和帶動村上更多的村民發展食用菌增收。
昔日“沙灘窩” 變身“金窩窩”

劉國強帶的班子戰斗力強,團結一致,把“沙灘窩”變成了“金山銀山”,在外樹立了良好名聲,尤其是食用菌扶貧基地的建設,受到了市、縣領導肯定,過去無人問津的“灘涂窩”變身“金窩窩”,吸引了諸多社會目光。2019年6月12日,漢中市抓黨建促脫貧觀摩在漢中市委書記王建軍帶領下,觀摩團深入青崗坪村食用菌基地,聽取了劉國強對抓黨建促脫貧工作開展情況介紹。南鄭區牟家壩鎮、洋縣黃家營鎮、漢臺區光華村等30多家縣外單位先后來到青崗坪村考察學習。 目前,青崗坪村已帶動25戶農戶新發展食用菌20萬筒。其中9名黨員干部帶頭自主發展17萬筒,人均年增收2萬元;16戶貧困戶入股發展食用菌1.6萬筒,4戶貧困戶自主發展1.4萬筒,戶均年增收3000元;7戶農戶流轉土地26畝,戶均年增收1850元;5名貧困戶和35名群眾務工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其中貧困戶夏緒成短短2個月務工收入近6000余元。
村民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過去,青崗坪村人多地少,外出務工人員多,思想不統一,對村支部意見大,對一些政策抵觸思想嚴重。在劉國強的帶領下,現在,該村經濟發展快,家家戶戶搬進新居,衛生室、文化廣場等設施應有盡有,基礎設施完備,人居環境優美,產業發展迅速,村民收入大幅增加,幸福指數直線上升,形成了“人人有事干、人人干勁足”的良好局面。2017年劉國強被留壩縣江口鎮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18年10月被漢中市委、市政府評為“漢中市2018年脫貧攻堅先進集體”,2019年6月留壩縣委評為“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劉國強把目光鎖定村民掙更多錢過上富足生活,全心全意致力青崗坪村的腳步永遠在路上。(陳耀芊)
編輯: 康斌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