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李鵬)6月8日是我國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區域合作,促進文物保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5月上旬,經陜西省文物局倡議,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北五省(區)文物局共同支持,并于今天正式建立全國首家“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工匠聯盟”。
絲綢之路是目前全世界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線性世界文化遺產。做好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不僅對展示中華民族燦爛文明,堅定文化自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我國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撐。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工匠聯盟是由絲路沿線省、自治區文物局及直屬系統文博單位、社會文物保護企業、民間文物保護相關傳統技術傳承人和知名工匠等協議成立的、服務于絲綢之路文物保護事業、傳承發展傳統技藝的區域性技術合作組織。
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工匠聯盟的目標是旨在通過文物保護人才領域體制、機制創新,有效整合和高效配置全社會優質傳統工藝資源,形成文物保護修復與傳統工藝合作長效機制和科學的研究傳承機制,構建傳統工匠聯盟、傳統工藝研究、文物保護修復實施、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區域性傳統工藝、傳統工匠的合作平臺,充分發揮傳統工藝對文物保護修復的技術支撐和服務作用,實現“立足中國、服務絲路、面向世界”的組織目標。
“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工匠聯盟”由“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地所在各省、自治區文物局共同倡議成立,并歡迎所有“絲綢之路”沿線地所在省、自治區文物局加入,或參與聯盟組織開展的各類交流活動及合作項目,共同創建具有突出地域特色、技術種類豐富、能夠實現資源共享有效協作的區域性、專業性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工匠聯盟”。聯盟成立后,西北五省(區)每年將由一個省(區)輪流牽頭組織聯盟活動。
編輯: 劉艷宇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