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云)10月16日至18日,陜西省地質調查院和陜西省各界書畫院共同組建的“地質與藝術的對話”陜北丹霞地貌科考和藝術采風團從西安出發,先后到志丹毛項大峽谷、永寧山,再到甘泉大峽谷和銅川照金,科學和藝術工作者一路如影隨形,科學賦藝術以嚴謹,藝術予科學以靈感,雙方都獲得了不同凡響的感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共同使命讓地質與藝術碰撞出異樣的火花。


對于此次活動舉辦的意義和價值,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黨委書記、院長、教授洪增林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

陜北丹霞中國獨有
2016年,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和陜西省地質調查院根據我省實際情況,將地質遺跡調查作為全省地質調查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2017年,陜西省地調院在全省地質遺跡調查中,于陜北地區發現自南而北呈帶狀展布的“紅谷”型丹霞地貌,其形態包括峽谷、孤峰、天生橋和蘑菇石等,成景特征各異,具有典型的景觀美學價值。

陜北丹霞地貌分布廣泛,形態多樣,以“溝谷”型丹霞地貌為特色,是丹霞地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類型,特征鮮明,規模巨大,中國獨有,其發現突破了已往對中國丹霞分區、中國丹霞構成、丹霞地貌類型、丹霞地貌演化和地學效應的認識,陜北丹霞是中國丹霞乃至世界丹霞科學的重要自然博物館,也是黃土地貌與丹霞地貌相依共存的天然實驗室。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陜北丹霞地貌的系統調查研究,對鄂爾多斯盆地的演化、古地理環境和新構造運動的變遷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這一系列重大科考發現,需要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藝術家們用畫筆去宣揚,用智慧去謳歌。

地貌人文圣地生輝
陜北作為中國革命圣地,是黨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是進行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出發點,在這里誕生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孕育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
陜北風土人情濃郁,以信天游最具典型代表,享譽大江南北。樸實的風土人情是陜北人民生活的直接寫照,充分展現了陜北人民樂觀豁達、堅韌不屈、熱愛生活的優秀品質。
陜北是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塬、梁、峁、溝等基本地貌類型共同構成了雄渾而奇特的高原自然景觀。陜北丹霞的發現,更是將陜北造就成為烏金高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陜北高原上,地理文化、地質文化與紅色文化競相綻放、地貌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各放異彩,民族精神、社會文化、自然景觀、地質科學、地理科學在這里實現了高度統一與有機融合。
革命圣地豐富的文化內涵,更應該成為廣大藝術家、廣大人民群眾頂禮膜拜的朝圣之地,華夏兒女理當齊心協力讓延安精神扎根于每個人的靈魂深處。

藝術踐行自然本真
地質遺跡具有很強的造景功能和藝術欣賞價值。
自然是社會文化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縱觀全球,華夏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河文明等世界四大文明的形成均與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地理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希望在本次活動中,相關專業的老師能夠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和專業所長,進一步研究陜北高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藝術,挖掘提煉其核心特質及典型元素,進而提升地域倫理道德、生態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社會凝聚,助力當地文化建設,引導形成符合當地社會發展需求的核心價值觀。
通過這次活動,希望各位藝術工作者能夠從不同角度用畫筆描繪壯美的陜北丹霞,抒發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文情懷,通過藝術展示,進一步提升陜北丹霞地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科研助力生態文明
自然是地質科學研究的實驗室和博物館。無論是構造地質學、環境地質學、水文地質學、災害地質學,還是生態地質學,其研究最終都要落腳于自然這一承載主體。希望在本次活動中,相關專業的專家學者能夠進一步挖掘陜北丹霞的科學研究價值,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貫徹“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重點分析陜北丹霞地貌與區域生態環境演化的相互作用機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觀深入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機理成因和內在聯系,助力陜西生態文明建設。
由于陜北丹霞地貌的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震驚中外,第四屆丹霞地貌國際學術討論會暨第十九屆全國紅層與丹霞地貌學術討論會將于2019年在陜西延安舉辦紅層與丹霞地貌國際會議,中國地理學會確定陜西省地調院為主辦單位,本次“地質與藝術的對話”科考采風活動成功奏響了紅層與丹霞地貌國際會議的序曲。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