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春,根據中共陜西省委指示,鞏德芳率部到當時的中共陜西省委機關所在地陜甘寧邊區馬欄進行整訓。在這里,鞏德芳辦了個騾馬店,命名為德記店。店經理鞏德芳,副經理薛興軍。鞏德芳以省委撥給的五萬元邊幣和五石小米為經費,進行整風學習、開展生產,接納和派遣往返商洛從事地下工作的同志。此后,商洛的游擊隊員陸續進入馬欄,德記店就成為保存革命力量、訓練儲存干部的一個場所。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不僅包圍封鎖了陜甘寧邊區及各抗日根據地,還停發了八路軍、新四軍的經費,加之華北等地連年遭受自然災荒,致使整個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發生極大困難,軍隊供給瀕于斷絕,陷入沒糧吃、沒衣穿、沒被蓋、沒經費的困境。鞏德芳將德記店的同志一分為三,副經理薛興軍帶一部分人專門搞農業,在葦子溝、北溝開荒種地;鞏德芳帶領一部分人專門搞副業,上山砍柴、燒木炭,賣柴、賣炭,賣石條,磨面、碾米掙加工費;還有一部分同志專門經營德記店的生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德記店越辦越紅火,新添了四匹騾子,在馬欄橋邊新蓋了十幾間房子。人人有飯吃、有衣穿、有事干,還把收入的一部分糧食和資金交給關中地委,受到上級黨委的表揚。
經濟問題解決后,鞏德芳及時將德記店的工作重點轉到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上來,成立了訓練隊,鞏德芳任副隊長。配備了文化、軍事教員,還請駐扎在馬欄附近有實戰經驗的部隊干部給大家講游擊戰、運動戰的打法,講常用武器的性能、構造和使用。1944年冬,人員增加到三百多人。于是,關中地委決定將德記店與臨澧、西府等同類單位合并為教導隊,后來擴編為教導團。除堅持平時訓練外,鞏德芳還率部參加了粉碎國民黨軍隊圍攻邊區的淳化戰斗和爺臺山保衛戰,并取得了勝利。
由于鞏德芳和德記店的影響,有許多人趕到馬欄想通過這里來了解邊區、投奔革命。鞏德芳從執行黨的統戰政策出發,一一熱情接待,并根據來人的不同身份,做不同的工作。對于地方開明紳士,他就宣傳抗日不分先后,救國人人有責,有錢的出錢,有槍的捐槍;對于出身貧苦、同情革命的地方武裝頭目,他就講歷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原因,講明占山為王成不了大氣候,劫富濟貧不是根本之計,只有跟著共產黨搞武裝斗爭,才會有光明的前途。這些人乘興而來、滿意而去,從而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使更多的人奔赴邊區,參加革命。
經過德記店和后來的教導團幾年的學習、生產、戰斗,同志們在政治覺悟、軍事斗爭、文化素質等各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鞏德芳也更加成熟了。德記店和教導團為商洛的武裝斗爭和根據地的建設,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干部。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