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6日,學院社區志愿者幫助社區居民改造居住環境受訪者供圖
◇聚焦精細化服務,學院社區著手從治理末端、矛盾源頭、最小單元抓起,補位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從管理到治理再到微治理的背后,是社區工作從管理到服務的角色轉變
◇“十年間,學院社區工作擺脫了以前‘群眾在看,我們在干’的被動局面,充分激發了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打通了基層治理的末端循環。”
2009年,現任陜西榆林崇文路街道辦事處學院社區黨支部書記郝鄭偉第一次來到學院社區時,感覺工作“無從下手”。這個位于榆林市城鄉接合區域的社區轄區面積近2平方公里,總戶數2120戶,總人口18467人,其間平房區、商區、住宅區錯落分布,居民、村民、大學生、外來務工人員等各類人員結構復雜且流動性強。
十余年后,這里以“五級五長、六員服務”為抓手,強化城市社區在網格末端精細化治理,有效推動治理機制、治理力量和治理方式下沉到社區最末端,切實提高社區治理水平。
從治理末端、矛盾源頭抓起
社區里的才智巷,共有四排8個巷道38個院落,最多的院落住了七八家租戶。巷道除主路外,其余都是砂石路,沒有下水設施,家家戶戶污水、廢水往門口倒,到了夏天臭氣熏天。
改造巷道是社區居民的共同愿望,但實際操作起來,卻絕非易事。
“一個巷道里,這戶屬于學院社區管轄,那戶卻可能屬于榆陽鎮管轄。在1.9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僅小超市、小飯店等小商戶就有700多家,管理難度很大。”郝鄭偉說。為改造才智巷,他“找房東談、找租戶談,前前后后開了十幾次座談會還是談不攏,有的不想折騰,有的等拆遷,有的想改造又不想出錢……”
后來,郝鄭偉和同事們在才智巷8個巷道各選出一位黨員作為巷道代表,每個院落再各選一位房東代表,由代表們負責對居民做工作。
年過七旬的退休黨員薛加福,看到自己所在巷道的住戶擔心費用和效果的問題,立馬表態改造費用自己先行全部墊付,等改造完成后,大家再根據效果交錢。
受老黨員的感染,其他住戶紛紛開始支持改造工作。整治環境衛生、進行道路硬化、鋪設下水設施、安裝監控……巷道改造有條不紊順利推進,才智巷終于舊貌換新顏。
才智巷的變遷,源自學院社區針對無物業管理小區實行的“黨小組+網格長+自治小組”服務模式。此外,學院社區還在有物業的小區實行了“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的自治管理模式;在平房院落采取“小巷管家”自治模式,結合街道全科網格,設立“三區聯動治理指揮調度中心”,讓居民群眾感受到基層社會治理的成效,補位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網格再細化效率再提高
4月22日,榆林市實施中心城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靜態管理實戰演練,模擬封控場景。在學院社區,巷道代表、房東代表們成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力量。
疫情防控期間,打通物資保障的“最后一公里”,保持社區、小區內微循環通暢,是社區工作者面臨的挑戰之一。
為了更好服務居民,學院社區對末端網格進一步細化。“在原有網格基礎上,我們又進行了五級劃分,區分小區、平房區和商區,形成由片長-社區長-網格長-樓棟長、巷道長、監長-樓層長、院落長、門店長構成的‘五級五長’機制。”崇文路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閆冰雁說。
細化了的末端網格,使社區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在靜態管理實戰演練時,我們發現不管是物資供應、信息傳遞還是處理緊急狀況,五級五長都能快速有效發揮作用。”郝鄭偉說。
在日常工作中,“五級五長”則發揮著“六員”職責作用:政策宣傳員、民意反饋員、安全隱患排查員、矛盾調解員、文明創建員和群眾服務員。
“現在大到國家政策,小到家里瑣事,居民都喜歡找社區、找樓棟長聊。疫情防控靜態演練時,大家看到我們穿著防護服很辛苦,都主動給我們送吃送喝,很暖心。”網格員付廣軍說。
微治理帶動末端循環
步入學院社區,巷道內路面干凈整潔,淡黃色的墻面上畫著敬老愛親、友鄰和睦的宣傳畫,交錯縱橫的商區、平房區和小區賦予這里濃厚而樸實的煙火氣息。
采訪時,付廣軍正忙著整理之前因故未參與全員核酸檢測的人員名單,并通知他們及時去相應的流動點位進行補測。雖然還有一份本職工作,但在“五級五長”機制幫助下,他僅利用業務時間就能高效完成社區工作。
十年來,學院社區匯集了11個黨員“雙報到”單位、8個社會組織等多方位社會力量,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以前缺乏凝聚力,社區端午節組織包粽子,也沒有幾個居民愿意參加,現在全交給社會組織了,他們發動群眾參加,我們只提供舞臺,大家各司其職,反而效果更好。”郝鄭偉說。
如今,在包括學院社區在內的崇文路街道,“五長”均由居住在轄區范圍內的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以及有公益心、素質高、責任心強的居民、商戶擔任,共起用末端網格員4170人。
從管理到治理再到微治理的背后,是社區工作從管理到服務的角色轉變。“十年間,學院社區工作擺脫了以前‘群眾在看,我們在干’的被動局面,充分激發了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打通了基層治理的末端循環。”郝鄭偉說。(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雷肖霄)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