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秋雨的絲絲涼意掠過渭河流域關中平原腹地,那融合著科技力量的“金色果子”,憑借自己的“軟實力”,贏得了不少群眾的青睞。
10月24日,“循‘新’出發·‘質’在必行——解碼楊凌農科城創新實踐”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采訪團走進楊凌國際獼猴桃創新創業園,揭秘楊凌獼猴桃“破圈”助農增收的秘訣。

深耕沃土 打造示范基地
作為我國首個獼猴桃全產業鏈科技示范園區,該園區占地230畝,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提供技術支撐,涵蓋新優品種試驗、良種繁育、標準化栽培、貯藏分選等多個功能區域,全方位開展獼猴桃產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
在臨時布置的品鑒區,一盤盤切好的獼猴桃果肉色澤誘人,其香甜的口感、細膩的果肉贏得了媒體采訪團的交口稱贊。據園區負責人高志雄介紹,這里優選并示范種植了臍紅、農大金獼、金福、農大郁香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或市場潛力的獼猴桃。這看似尋常的獼猴桃,背后凝結的是園區在科學種植、生態管理等方面的不懈創新。

科技創新 破圈傳統模式
“這是我們引進的國內首條‘呵護式’獼猴桃分選包裝平臺”,高志雄指著快速運轉的傳輸機器說,“獼猴桃是一種很嬌氣的水果,怕碰怕壓,這套設備通過柔性刷果、傳送以及內部視覺檢測、糖度無損檢測等系統,實現對每一個果子的精準‘體檢’和輕柔對待,根據重量、糖度、外觀進行分級”。
傳統的獼猴桃需要消費者自行催熟,口感不穩定。高志雄指著身邊的一臺設備介紹,“這是我們研發制造的即食獼猴桃‘增氧控溫’預熟庫,分級后的果子,會直接入庫進行處理,或者進入氣調庫貯藏,等待上市。這臺設備,可以在出庫前精準控制獼猴桃的后熟過程,確保獼猴桃可即食且口感最佳。不僅提升了消費體驗,更穩定了市場售價,增加了效益”。
這項技術得益于園區探索的“企業+團隊+基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聯合體模式。三者高效協同,讓實驗室的成果能更快地在田間地頭開花結果。

示范應用 引領產業提質增效
在種植區,土壤有機質含量穩定在5%以上的高水平,標準化栽培架型配合“標準樹形、生態栽培、合理負載”等十大技術集成,實現了輕簡高效栽培,遍布園區的土壤、氣象、苗情傳感器,將數據實時匯聚至智慧化管理平臺,實現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和數字化管理。
此外,園區還積極探索設施化栽培模式,研發了分段伸縮式防護棚以應對自然災害。先后在漢中城固縣、寶雞眉縣、渭南臨渭區,以及江蘇溧陽市、四川劍閣縣等地,指導建設了多個高標準示范園,通過建立聯農帶農機制,與多個種植基地開展訂單合作,據測算,合作基地畝均效益提升達2000元以上,切實促進了農民增收。
未來,園區還將依托正在建設的產業綜合服務中心和田間學校,系統開展技術培訓和產業服務,用創新續寫“金色果子”的產業振興故事。(張潔 記者 劉艷宇)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