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是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一線、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秦創原建設三年來,陜西抓住科技成果轉化關鍵環節,創新推廣“三項改革”,通過打造“熱帶雨林”式的科創服務體系,充分激發創新活力,促進各類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催生更多新質生產力,讓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讓更多的種子企業成長為“參天大樹”。

沉睡十余年的技術
終于走向市場發揮最大價值
“我這項技術沉睡實驗室10余年了,早就希望它有一天能為社會所用,能發揮它最大的價值,在秦創原和‘三項改革’的推動下,夢想終于變成了現實。”西安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劉明教授高興地說。
劉明團隊從事軟磁材料和相關器件研發多年,成果涵蓋金屬磁粉芯、鐵硅鋁磁粉芯、鐵鎳磁粉芯等系列高端軟磁材料及器件,解決了我國目前95%的金屬軟磁粉芯高度依賴進口的問題。該材料在通信、航空航天、工業設備、電子信息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
因缺乏商科專業背景、無法順利籌集創業資金等種種原因,劉明團隊培育的科研“種子”始終無法順利推向市場。2021年,陜西正式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后,他的創業夢想終于照進了現實。
2021年初,在省科技廳“三項改革”和西安交大“6352”孵化工程建設的雙重驅動下,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技術經理人主動與劉明團隊對接,挖掘項目價值,幫助團隊梳理商業邏輯、提供法務支持、開展投融資對接。在專業技術經理人的協助下,劉明團隊的高端軟磁材料項目獲得灃西基金1000萬元的投資,并在灃西新城注冊成立西安銳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推動該項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獲取融資后,西安銳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加速發展。2022年,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繼續協助團隊完善產業規劃、梳理商業計劃書、對接投資機構、尋找場地。當年年底,西安銳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獲得1000萬元的融資,并找到1600平米的中試廠房和1400平米的公司運營和實驗場所。2023年3月,該企業完成兩條全自動化中試生產線建設,實現了產品生產和測試驗證,企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充足的政策陽光,肥沃的科技土壤,豐沛的資金雨露,強大的人才隊伍,秦創原的“熱帶雨林”式科創生態,讓種子企業快速成長為參天大樹。目前,西安銳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完成三輪融資,總融資金額1400萬元。短短兩年,銳磁電子已獲得13項專利,其研發的高品質電感器件產品廣泛應用于新能源儲能、電動汽車、5G通信、航空航天等領域,市場前景廣闊。劉明欣喜地說:“秦創原良好的創業生態,給了我們科研人員充足的底氣,讓我對企業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高速路”
讓“紙上成果”成為“市場新寵”
如何讓“高冷”的科研成果走出科研院所的“樓閣”,走出專家教授的“小抽屜”?在“三項改革”政策支持下,陜西省雜交油菜中心以秦創原為創新驅動引擎,通過搭建平臺、科企對接、精準研發,通過多地展示新品種,多方組織觀摩推介,助推科技成果加速從“筆架”到“貨架”,讓“紙上成果”成為“市場新寵”。
“借著秦創原建設和‘三項改革’的東風,我們通過搭平臺、建示范、轉機制,努力打通一條科技成果轉化的‘高速路’。” 陜西省雜交油菜中心辦公室主任韓海斌說,以秦創原農業板塊建設為先導,省油菜中心建立了“5733”科研創新平臺支撐體系,研發熟化分子技術,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通過建立“雜交聚合+小孢子培養+分子標記選擇+多生態區育種”的油菜育種新模式,實現種質資源創制和品種選育的工廠化、規模化,推進常規育種向智慧育種轉變。
以秦創原農業板塊建設為依托,省油菜中心牽頭成立陜西油菜試驗聯合體。依托連續召開六屆的全國油菜科技大會,積極開展良種、良法、良田、良機、良制的全程機械化應用示范,優化冬春油菜試驗布局。通過設立長江下游區、寒旱區聯合試驗中試平臺,在全國建設測試網點52個,覆蓋18個省市。同時,不斷完善測試網絡,擴大覆蓋區域,搭建展示平臺,多地展示,多方組織觀摩推介會,不斷拓寬成果轉化渠道,打通院所與企業“握手”的通道。
“省油菜中心一直在為打通一條‘高速路’跨越科技成果轉化鴻溝而努力,目前已形成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管理、成果轉移轉化相融合的統籌協調機制。” 韓海斌告訴記者,在這個過程中,省油菜中心不斷完善成果轉化機制,制定成果轉化收益分配辦法,落實項目成果獎勵政策,優化績效貢獻分配辦法和考核評價機制,采取“首次付費+逐年技術提成”品種轉讓方式,加速科技成果從“0”到“1”再到“N”的轉化。
“近年來,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我們成功轉讓品種24個,已形成‘育成一個、轉化一個、走俏一個’的成果轉化格局,并樹立起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典范。”韓海斌說。
系列化電磁鉚接設備打破國外壟斷
破解多個國家重大型號研制技術難題
西北工業大學曹增強教授從事電磁發射技術研究和應用方面研究工作30余年,先后成功研制了多個基于電磁發射技術的產品,成功解決了鈦合金和復合材料結構鉚接的“卡脖子”難題,獲得了一系列國家科研項目和成果獎勵,在小能量電磁發射技術領域取得了“大滿貫”。
“傳統的鉚接多采用錘鉚、壓鉚等方式,在面對復合材料結構鉚接時,由于釘桿膨脹不均勻或沖擊的影響,往往會造成復材損傷。我們利用電磁鉚接釘桿膨脹均勻、高速加載、零沖擊距離的特點實現了復材結構的無損鉚接,為復合材料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曹增強說,雖然這項技術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由于體制機制原因,科技成果在產業化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礙,尤其“受知識產權風險和資金問題困擾,科技成果遲遲轉化不了”。
“三項改革”試點工作開展后,西北工業大學實施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作為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首批試點團隊之一,曹增強團隊成立了產業化公司——陜西大工旭航電磁科技有限公司。
為解決產品研發中知識產權風險問題,學校又將曹增強的12項相關發明專利作價1000萬增資到公司,解開了束縛他的科技成果轉化的“細繩子”。 發展過程中,公司還開拓了滅火電磁炮、電磁加載的沖擊測試設備等新的業務方向。“我們多年的科技成果能夠轉化為生產力,多虧了‘三項改革’政策支持和秦創原一站式服務。”曹增強說。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是三項改革的主要目的,也是建設秦創原的重要目的。
在“三項改革”專項的支持下,大工旭航發展駛上了快車道。公司研制的系列化電磁鉚接設備打破國外壟斷,實現了關鍵航空裝備的自主可控和國產替代,解決了多個國家重大型號研制中的技術難題。目前,其研制的系列化電磁鉚接設備已占據國內50%以上的市場份額。同時,公司獲批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百項科技成果轉化行動”項目,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并在陜西省重點產業鏈關鍵技術難題“揭榜掛帥”中,成功“揭榜”相關項目。
目前,秦創原已構建起了全鏈條、全要素、全協同的科創服務體系,搭建了“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服務網絡,建設有科技、人才、資本“三個大市場”,并設立了秦創原路演中心、人才服務中心、金融服務工作站、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等平臺。通過推進科創服務進高校、進企業、進園區,實現了從“創新主體找資源”到“為創新主體送服務”的轉變,營造出“近悅遠來”的良好科創生態,攻克關鍵核心技術363項,解決“卡脖子”難題54項,填補國內空白22項。
據統計,2023年,全省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0萬件,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96件、居全國第7位。通過極大激活陜西存量創新資源要素,極大吸引外部增量創新資源要素,秦創原已成為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文/記者 關穎 圖/記者 竇翊明)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