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與城市,如同魚之于水,活水方能養大魚。8月2日,企查查大數據研究院發布《2023年中國民營經濟百強城市活力榜》,作為新一線城市西安以現存84.4萬家民營企業位列全國第九,在激發企業活力、深化政企合作、創新創業氛圍等方面表現亮眼。同時,在“西咸一體化”疊加發力的背景之下,兄弟城市咸陽民營企業凈流入量榮登全國第一。眼下,西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朝著民營企業的“向往之城”邁進。
西安民企存量躋身全國第二梯隊
數據顯示,截至7月24日,我國現存民營企業超5670萬家,占所有經濟類型企業存量比重超97%;新注冊量長期占比98%以上,民營經濟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作為民營經濟的構成部分——中小企業的存量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密不可分。將民營企業存量TOP100城市分梯隊來看,100萬家及以上為第一梯隊,其中四大一線城市民營企業存量最多,上海現存267.5萬家民營企業,深圳現存240.2家民營企業,排名第二,廣州、北京分別現存201.7萬家、197.9萬家民營企業排名前四。



60萬家(含60萬家)至100萬家為第二梯隊,該梯隊主要由新一線城市構成。其中,杭州民營企業存量梯隊內最多,有90.4萬家,蘇州、西安、武漢、鄭州分別現存民營企業87.5萬家、84.4萬家、83.9萬家、83.0萬家,領先梯隊內其他城市。
30萬家(含30萬家)至60萬家為第三梯隊,佛山憑借現存54.3萬家民營企業,領跑第三梯隊,寧波、金華、昆明排名梯隊前四。此外,30萬家以下為第四梯隊,共有55座城市。
據有關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西安市民營經濟實現稅收529.43億元,占稅收總額的68.43%。作為經濟運行的“毛細血管”,不斷擴容的民營市場主體,將為西安經濟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動能。
咸陽民企凈流入量位居全國第一
如果說,民營企業的存量分布是各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狀態的重要體現,而新注冊量占比變化、城市民營企業凈流入量表現,則能更直觀地展現地區民營經濟活力的強弱及對外部民營企業吸引力的高低。
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3年上半年,我國民營企業累計遷移28.8萬次。通過統計各城市民營企業凈流入量表現,并保留凈流入量前50城市進一步分析可知,近五年,三四線城市對民營企業吸引力更強,民營企業凈流入量TOP50城市中,三四線城市占比超八成,咸陽成為全國民營企業吸引力最強城市。
將近五年民營企業凈流入量TOP50城市分梯隊來看,2000家及以上為第一梯隊,有3座城市。咸陽累計凈流入2801家民營企業,成為民營企業吸引力最強城市,其次是臺州、佛山,分別累計凈流入2128家、2001家民營企業,排名全國前三。
1000家(含1000家)至2000家為第二梯隊,有6座城市。其中徐州、安陽分別累計凈流入1819家、1757家民營企業,領跑第二梯隊,新余、莆田、宿遷、寶雞緊隨其后。
600家(含600家)至1000家為第三梯隊,有13座城市,紹興累計凈流入999家民營企業,排名梯隊第一。此外,600家以下為第四梯隊,有28座城市。
隨著我國各地區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新注冊量頭部城市集中程度進一步被其他城市分散,咸陽、臺州、佛山等非一線城市對民營企業吸引力突顯。
政企合力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民營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不僅體現在市場主體數量的壯大,還體現在對科技創新的引領。
近年來,圍繞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西安打出一套“組合拳”, 多部門“圍著企業轉”,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便捷一流營商環境、尊商重商社會環境;設立“長安企融”“絲路通”等平臺,為民營及小微企業提供綜合金融和跨境貿易結算服務;大力實施“龍門行動”計劃,全力支持民營企業上市融資。
截至2022年底,西安市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達113家。記者了解到,為支持民營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高新區、經開區、藍田縣等出臺相關政策補貼,從項目支持、企業融資等多方面為中小型科創企業賦能。
此外,截至7月24日,我國合計現存40.3萬家優質創新企業,其中民營企業有36.9萬家,占比91.6%。從城市分布來看,北京、深圳、上海分別擁有2.46萬家、2.14萬家、2.11萬家民營優質創新企業,排名前三,蘇州、杭州、武漢分別憑借1.21萬家、1.19萬家、1.17萬家民營優質創新企業,排名前六,此后依次為廣州、成都、西安、天津等地。
值得關注的是,在民營企業占比方面,優質創新企業城市分布TOP10中,西安94%以上的優質創新主體為民營企業。
城市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恰似“魚水”,城市不斷提升發展能級、創造發展機遇,企業才能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企業發展得好,城市自然也就更具生機和活力。眼下,西安正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朝著民營企業的“向往之城”邁進。(記者 郭沛然 實習生 夏雨欣)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