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靖邊縣紅墩界鎮緊盯重點項目,在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社會民生共建共享等領域發力,聚焦特色產業融合小鎮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兩礦一廠”建設、景區提檔升級,確保全鎮重點項目扎實有序推進。

發展農業產業助農增收
發展壯大制種玉米產業。今年,全鎮制種玉米種植面積突破2萬畝。鎮政府引進碩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種、收、銷上為農戶提供全方位保障,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果穗烘干項目、增加測土配方設施、延補產業鏈條,成立勞務輸出農民專業合作社保障制種玉米的產量和質量,不斷提升紅墩界鎮制種玉米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創建紅墩界玉米種子標準化品牌。
發展特色經濟林果產業。全鎮櫻桃種植面積已達1000畝,目前已有400畝掛果,每畝可為農戶帶來約3.4萬元的收益。全鎮“金太陽”大杏種植面積達300畝,年均收入產值約800萬元。挖掘荒山、地沿、房前屋后的潛力,種植特色“統萬蜜杏”540畝,預計兩年內掛果,還有葡萄、草莓、酥梨等。

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長勝村“一鎮一園”杜泊羊養殖項目,通過“政府+支部+集體經濟聯合社+農戶”的模式,采用“五戶聯保”的方式將1050只杜泊羊分散托養至農戶,村集體分5年以“20%+”的比例逐年向村民收回成本,并將收回的資金用于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從而實現“滾雪球”式發展,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穩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大力推進“三變”改革。紅墩界鎮白城則村的4200畝集中連片的耕地規模已經形成,實現了“一組一田”“多組一田”,村民積極入股村集體合作社,村集體經濟與農民收入實現“雙贏雙增”,走出了土地流轉的“白城則模式”。從去年秋收結束至今,該鎮在全鎮范圍內開展土地整合、土地流轉。截至目前,全鎮整合程度率已經達到90%以上。整合后的土地實施規模化、科技化、集約化的種植,大大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增產又增收。截至目前,該鎮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達1.2萬畝,占基本農田總面積的65%左右,真正實現高標準農田、高質量增收。

打好工業發展根基
全力保障兩礦一廠一物流,培育工業發展。紅墩界煤炭資源富集,工業基礎良好,“兩礦一廠一物流”的工業格局已基本形成。在縣委、縣政府的統籌規劃下,億華和興發兩大煤礦開發公司順利入駐紅墩界。從煤礦的前期手續辦理、征地協調,到后期開工建設,鎮黨委政府協助上級主管部門辦理手續、推進征地事宜,全力為項目入駐做好服務。同時,經過多年的建設,全鎮基礎設施瓶頸制約基本得到破解,項目保障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億華煤礦已于去年12月正式開工建設,現處于穩步的建設階段;興發煤礦的前期手續辦理程序與土地征收工作同步進行,征地工作也全部完成,現處于搬遷階段;棗礦電廠有序在建;武隆公司30萬千瓦光伏項目前期征地事宜已全部完成;靖東物流園區正常運營。
精心打造全域旅游業
位于紅墩界鎮的統萬城國家遺址公園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并于今年4月統萬城遺址公園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借助統萬城旅游資源優勢,該鎮將通過發展農家樂、特色果蔬采摘、濕地體驗等旅游服務產業,實現以旅游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今年,該鎮計劃投資800萬元,對神樹澗千年古柳進行進一步保護與開發,增設景區碑林等配套設施。目前,神樹澗的建設項目工程量已過半。該鎮將用3至5年時間建成以統萬城遺址為中心的無定河沿線觀光旅游區。同時,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將庭院經濟與旅游產業相結合,打造“兩季有花、三季有果”的特色生態經濟,發展農文旅融合的全域鄉村旅游。(記者 高三寶 通訊員 白凌燕 師妮)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