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伴·花見”民宿小院一角。
青山抱水避喧囂,龍瀑飛花居終南。長安區子午街道的抱龍村,地處秦嶺北麓腳下,依抱龍峪而建。
多次去抱龍村打卡的市民小趙在朋友圈寫道:“聽風、賞花、煮茶、釀酒,抬眼可見青山綠水,青磚黛瓦清風明月間,既承得住夢里鄉愁,又讓人看到這里與城市無差距的生活。”
誰能相信,四五年前,這里還是一座發展緩慢的普通農村。在我市實施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經過“校-地-村-企-社”五方共同努力,抱龍村從一個普通村莊逐步“蝶變”為花園鄉村建設示范村,并成了西安近郊著名的民宿熱門打卡地。
博士生成了村里人
團隊用設計規劃點亮鄉村
5月下旬,記者一行驅車前往抱龍村。進村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北斗城鄉規劃工作室的博士生韓璐,帶著記者探訪村莊。路邊一條青瓦做“脊”,卵石舊磚做“身”,蜿蜒而行宛若游龍的矮墻,和自然風光融為一體又別具辨識度,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這道防撞墻,是村民與駐村規劃師積極溝通,為打造自己的家園出謀劃策,完成的項目之一。”韓璐說的這道防撞墻,是基于交通安全需求,團隊和村民一起利用廢舊材料在村道邊砌筑起的一道矮墻,既可以做護欄,也是一道漂亮景觀。
“砌墻過程中大家邊干活邊看,覺得形狀很好看像條龍,村名又叫抱龍村,于是大家就把這道墻稱作‘龍墻’。”一位村民頗為自豪地說。
“在堅守秦嶺生態保護底線的前提下,團隊探索出生態保護與鄉村發展和諧并進的道路。”韓璐說,團隊主要對村莊公共空間做整體規劃,通過設計、建造點亮鄉村。實施中主打“綠色”“環保”就地取材,盡最大可能利用廢舊材料、鄉土材料,包括這道防撞墻、抱龍村入口標識、抱龍廣場等都是如此,局部點綴現代材料,凸顯現代氣息。團隊還把一處垃圾堆放的廢棄場地,改建為生態宜人的抱龍廣場,村民們在此休憩、乘涼,閑談中聽蟬鳴,嗅花香。
“良溪山院”、“云裳花棲”、“鄉伴·花見”……走訪中,在綠樹、翠竹掩映下,穿過繁花錦簇的石子小徑,不時會發現一處處極具詩意,風格各異的民宿小院,悠然、美好,不急不躁,間或有小狗小貓躺在院內草叢,乘著蔭涼,伴著清風,呼呼酣睡,被來人驚醒,也只伸個懶腰,怡然自得。
“韓老師,夏季我想做個這樣的主題,你給參謀下唄”“小韓,你給咱幫忙設計的消費券很受歡迎……”村里人一路和韓璐打著招呼,顯然,北斗團隊和村民熟悉得就像同村鄉黨。
“段教授經常說,北斗的人不在村里,就在去村子的路上。這些年大家沒把自己當‘外人’,全程投入了滿滿的熱情。”韓璐說,2019年1月25日,北斗團隊應邀幫扶抱龍村,通過“調查-規劃-設計-建設-運營”五位一體的鄉村建設模式,期望抱龍村能成為一個有山、有水、有故事的休閑度假打卡地,一個欣賞“詩和遠方”的秦嶺客廳,有效地推動抱龍村建設與發展。
民宿群漸成規模
美麗鄉村帶來“美麗經濟”
如今的抱龍村,環境宜居、道路通暢、鄉村美麗。這一改變不僅給當地老百姓帶來空間上的改善,還給他們帶來了“美麗經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民宿入駐村莊,從而帶動了村莊第三產業的發展。
行走間,一條石板路引人入院,古樸的店名“望京·別院”寫在粗糲的石墻上,磚石墻、竹燈籠、青石板,院子古韻詩意,懷舊又精致,這家在村民原有宅基地上改建而成的民宿,保留了傳統關中民居的院落格局,以磚石砌墻、木梁承重、瓦片飛檐,處處蘊含傳統古樸的建筑風格。
其負責人樊美麗介紹,自己不僅參與抱龍村公共設施改建,還投資開發、設計施工、運營管理了四處民宿。樊美麗的另一間民宿叫“鄉伴·花見”,以“花”為主題,數十種灌木和花草錯落有致,每處角落都別有匠心。
時值周末,在西安城區上班的張女士一家驅車來此住下。“以前住民宿就是吃吃農家樂,玩玩水。現在還可以看書、喝咖啡,拍照打卡,內容更豐富,環境越來越好,住宿設施水準與城里酒店無異,唯一區別就是:屋內配置、屋外設計外觀都能與自然完全相融,一點都不違和。”張女士說。
這背后,是“校-地(地方政府)-村(村集體)-企(國企、民企)-社(社會組織)”鄉建五方一點一滴的努力。記者了解到,村里民宿的運營方式一種是企業等投資入駐,通過租賃村莊農宅進行改造經營;其次是村民個體依托庭院經濟發展民宿,不僅美化了村中環境,也逐漸在帶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同時幫助多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一開始個別村民不理解,老支書帶頭把自家宅院拿出來參加民宿合作。民宿經營需要穩定的水電供應,村委會向各級部門積極反映盡快解決。民宿企業數量的增加帶來停車難、民宿企業價格戰等隱患,子午街道辦及時指導村里成立村民議事會,吸引民宿主理人和鄉賢參加,協調預防矛盾,有效化解治理隱患……”抱龍村黨支部委員王建說,現在村中已投入使用的民宿有17家,還有多家正在建設當中。
陪伴式鄉建
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路徑范本
“大學教授的規劃團隊改變了村貌,他們‘第一視角’的規劃理念也走進了我們心中,改變了大家認知,鄉村振興需要每個村民踏踏實實投身其中,我義無反顧地回來了。”
村子里主打田園牧歌風格的“良溪山院”民宿非常火,其負責人趙坤是抱龍村回鄉創業投身民宿的青年。他說,家人、村里都給了自己很大支持和幫助,“如今,我的兩家民宿走上了正軌,村里的民宿也被越來越多人認可,我覺得很有意義。”
趙坤所說的“第一視角”,其實是段德罡教授團隊建構的一套鄉村建設模式的路徑:貫穿“調查-規劃-設計-建設-運營”五位一體的全程陪伴式鄉村建設模式,其重點在于“陪伴”——將自己視為村民中的一員,與村民如家人般陪伴成長。
“如果鄉村振興只是建一個漂亮的村莊,我認為沒有達到最終目的,我們最終是要實現人的振興。”在北斗城鄉規劃工作室負責人段德罡教授看來,“鄉村振興不僅是要讓鄉村產業獲得發展、生活環境生態宜居,還要通過有效的空間治理及社會治理,促進鄉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均獲得全面發展。”
作為陜西省村鎮建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智庫專家,段德罡教授從2019年起,就帶領北斗城鄉工作室鄉建團隊一頭扎進村子,開展實地調研、規劃設計及建設運營等工作,其間,團隊力求產業發展與鄉村建設同步,始終堅持把老百姓的發展作為鄉村運營的主線,并將鄉風文明及鄉村治理體系建設作為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提出了“與城市風格有差異、生活品質無差距”的現代都市鄉村發展定位。
在此基礎上還組建了“鄉村治理”博士團隊駐村指導,為抱龍村持續發展群策群力。目前,在長安區各級相關部門和北斗團隊努力下,抱龍村已經形成“校、地、村、企、社”多方共建的鄉村治理體系。前不久,“抱龍村鄉建共同體”還獲評雪鹿獎·鄉建年度榜樣。
段德罡說,“鄉村振興要因地制宜,而抱龍村借助良好的交通區位和優越的自然資源稟賦,通過發展民宿作為橋梁,連接了都市和鄉村,對接了需求和供給,激活了鄉村旅游,探索出了一條都市近郊村莊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記者 任娜 文/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