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陜西科教資源優勢,省財政廳圍繞秦創原建設發展需求,全力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拓寬資金保障渠道。2020-2022年,我省累計爭取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以下簡稱“引導資金”)3.35億元,為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實現陜西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年來,我省累計實施項目285項,促進科技投融資25.04億元,帶動地方配套資金23.22億元,撬動社會資金比例接近1:7,項目總預算達26.57億元。引導資金累計投入3500萬元圍繞旱區生態水利、空天動力發動機裝置等具有陜西特色優勢學科,穩定支持培育實驗室體系。吸引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推動陜西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主體協同發展,我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連續多年排名全國第9位,西部第2位。
我省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按每家50萬元的標準,累計統籌4400萬元,支持建設88家以企業為市場主體、需求主體、投資主體、管理主體和高校聯合共建的“四主體一聯合”新型校企研發平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采取先行先試方式,按每家100萬元的標準,投入2200萬元,支持建設22家投資主體多元、市場機制運行、現代化管理的新型研發機構,加快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陜西經驗。采取先建后補方式,圍繞新材料、半導體等產業發展需求,按每家1000萬元標準布局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提升“卡脖子”技術攻關能力。2022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3053.3億元,增長30.2%,科技型中小企業1.6萬家,增幅達42.9%。
聚焦貧困地區資源特點和產業實際,引導資金累計安排7190萬元,支持秦巴山區和陜北地區發展優勢農產品;為深度貧困縣選派科技特派員,實地進行農業技術指導,幫助解決生產技術問題。三年來,累計培訓和指導農業科技服務5.33萬人次,帶動脫貧人數6.65萬人。
投入5800萬元,圍繞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等領域,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進國家級高新區和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投入870萬元,支持楊凌示范區重點發展現代種業品種研制和推廣,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產業集聚高地。2022年,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化全國排名較上年上升2位至第9位,評價值比上年增加6.28%。
下一步,省財政廳將進一步加大引導資金爭取力度,不斷優化支出結構,以西安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引領,加快重大科創平臺建設布局。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發展倍增計劃,推動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切實提高引導資金使用效益。 (記者 王赫)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