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道路硬化整潔,一排排民居粉飾一新,村民在村頭閑嘮家常……深秋時節,漫步在宜君鄉間路上,恬靜的農家生活讓人不禁駐足流連。
近年來,銅川市宜君縣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打造“美麗經濟”,以產業基礎夯實,鄉村治理完善,發展環境優化,著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五治并舉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如今,散亂的菜園子沒有了,亂搭亂建的棚子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花壇,還裝上了小柵欄,非常規整!”看著村里的變化,村民們紛紛點贊。
如何“內外兼修”扮靚鄉村,將倡導文明新風與摒棄陳規陋習相結合?宜君縣把“五治”作為突破口,通過廣泛深入宣傳,引導廣大農民自覺參與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行動中來,營造講文明、樹新風、美環境的濃厚氛圍。
宜君縣在縣城推行“缸體式、現澆式、濕地式”和“單戶單體+人工濕地、多戶連片+人工濕地”改廁模式,全面完成簡易棚廁所動態清零任務,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大幅提升。
同時,探索推廣“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模式,建立多個農村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試點,基本建成“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垃圾收運處置體系。
全面開展農村住房排查摸底,通過翻新、配套功能等方式完善特色民居居住條件,有序拆除農村廢棄雜屋。廣泛開展清溝渠、清塘壩、清溪河、建小型人工濕地行動,大力治理農村黑污水體,通過快板、順口溜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倡導文明新風,探索推廣積分制管理、道德銀行等新機制,在潛移默化中推進移風易俗。
創新治理方式 助力鄉村產業提升農戶幸福感
宜君縣建立分管領導牽頭調度的聯席會議制度,一月一調度項目庫建設,實行清單制、任務交辦項目建設制、后續維護閉環管理銷號制,有力有序推進人居環境整治。
隨著鄉村環境不斷改善,旅游事業越來越好,不少外出務工的青年也返鄉創辦起農村電子商務,銷售農產品。
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帶動了鄉村游、周邊游、生態游和文化游。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正成為宜君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環境美化與產業發展良性互促的“村美民富”局面正在形成。

“我們村通過人居環境整治順勢而為,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推進農旅融合發展。以前亂搭亂建堆放雜物,你瞧,現在整個村子整齊、漂亮得很。”宜君縣黃埔寨村黨支部書記姜超恒笑著說道。
宜君縣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與產業興旺、農民增收、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通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吸引更多人才返鄉入鄉創業,挖掘發展特色產業。建立“三社合一”APP平臺,采取“互聯網+農產品”方式,強化生產、供銷、信用一體化服務。全縣70%以上的行政村因地制宜采取村莊整體開發、土地流轉服務等八種新模式,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
“微改造”提升“高顏值”
“現在我們村環境好、空氣好,一點不比城里差,我們住著心情自然舒暢。”說起人居環境的改變,73歲的五里鎮星星坡村村民張建國非常自豪。沿著平坦的硬化公路,走進五里鎮的鄉村,目之所及都是裝點著綠樹紅花的村莊,濃郁鄉村風情的院墻,小菜園、小花園整齊劃一,整個村莊呈現一派嫻靜舒適的景象,一張新農村美麗畫卷鋪展開來。

“小投入也能辦好事。為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我們結合鄉情實際和農居生活特點,用‘微改造’行動扮靚鄉村。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和‘適度拆、精致改、全面美’的原則,突出村口、路邊、屋邊、水邊、園邊、田邊、山邊等節點區域,因地制宜對農村道路、溝渠、墻垛、柵欄及其他空間進行改造,布局建設一批小廣場、小公園、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小池塘、小碼頭、小墻繪等微景觀。”宜君縣五里鎮人民政府干部劉洋說。
據了解,宜君縣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與產業興旺、農民增收、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通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吸引更多人才返鄉入鄉創業,挖掘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讓鄉村更具人氣,讓農民的口袋更鼓。(記者楊鵬 通訊員 王歆浩)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