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00次發射!“長征”再創新紀錄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

2016年6月22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垂直轉運過程中。
火箭發射5大看點
3月10日零時二十八分,巨大的轟鳴聲響徹大涼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托舉著中星6C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隨后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一刻,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次數正式刷新為“300”。
看點1 一部發展史
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強,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一系列中國太空探索的大動作,都是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運送下完成的。
火箭,是連接人與太空的天梯,更是追夢太空的起點。翻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300次發射史,就如同翻開一部中國航天的發展史。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全國人民的期待中起飛,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開啟了我國自主進入太空時代的新紀元。
“彼時,我國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是300千克。2016年11月3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我國運載火箭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分別達到了25噸級和14噸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尚志說。
40多年間,長征火箭運載能力提升了數十倍。
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首飛也是我國當年唯一一次航天發射。而到2018年,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全年發射37次,使中國航天發射數量獨占鰲頭。
尚志介紹,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時,還是中國火箭的一枝“獨苗”。現在長征火箭家族已擁有退役、現役17型運載火箭和多型在研、論證型號,形成了發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軌道不同類型衛星、飛船的能力。
2015年9月20日,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成功發射,以“一箭二十星”創造了中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備受關注的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也正在開展關鍵技術深化論證工作,將成為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一型火箭,不斷為中國航天提供更多可能。
看點2 1.65米的跨越
60多年前,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發射任務的成功,都是中國航天不斷努力的注解。
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為例,在此之前中國火箭直徑是3.35米,而長五火箭的直徑為5米,雖然只是1.65米的跨越,卻凝結了無數航天人的心血。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院長郝照平介紹,5米直徑大型箭體結構為我國運載火箭首次采用,是火箭實現運載能力重大跨越的基礎,設計、制造、試驗難度很大。
“長征五號突破了12項重大關鍵技術247項關鍵技術,不僅使整個火箭技術能力達到國際先進行列,同時帶動了國內相關工藝、工業制造能力的進步。”郝照平說。
看點3 環保推進劑
長征六號的成功首飛,拉開了我國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投入使用的序幕。隨后,長征七號、長征五號新一代運載火箭先后登場。
未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還將研制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長征九號、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完成我國運載火箭的整體更新換代,綠色無污染的環保推進劑將成為中國火箭的主流。
以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現在采用的三種新型主發動機均采用無毒無污染的推進技術。三型新型發動機的研制,使我國運載推進技術水平大幅提高,不斷為“美麗中國”做出努力。
看點4 彰顯“國際范兒”
隨著技術的進步,長征火箭的“國際范兒”越來越足。
1985年10月,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將承攬國際商業發射服務。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火箭成功發射美國休斯公司研制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中國航天自此踏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
截至目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已完成48次國際商業發射,發射56顆國際商業衛星,并向國際客戶提供17次搭載發射服務,打造了“中國長征火箭”這一知名品牌。
看點5 普通人的“航天夢”
隨著中國航天的接續發展,航天科技不再只是“高大上”的硬科技。
近年來,為滿足消費者多元的發射需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推出了“太空專車、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三型“太空車”概念,旨在為客戶提供天地一體化系統解決方案、優化組合的發射資源配置。
為了讓普通人的“航天夢”不再遙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還將逐步實施太空車、太空星網、亞軌道飛行體驗等面向大眾的商業航天計劃,為全球的大眾化小衛星提供搭載服務。
據新華社
航天科技六院
液體動力從未缺席
2019年3月10日,伴隨著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星6C衛星,中國航天迎來了長征系列火箭第300次發射,這是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安動力”推舉中國航天邁上又一個新高度。
從1970年4月24日用長征一號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到2019年3月10日長征三號乙發射中星6C衛星,長征系列300次發射的航天征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制的液體動力從未缺席。數千臺次性能可靠穩定、動力強勁的各型號發動機,助力中國航天踏上了不斷創新發展的長征路。
半個多世紀以來,依靠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原始創新,六院人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刻苦攻關、創新提高,突破了從常規推進劑到高能低溫推進劑、推力從毫牛級到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等一系列液體火箭發動機關鍵和核心技術,研制出了上百種適用于長征系列火箭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滿足了從常溫到低溫、串聯到捆綁、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發射衛星到發射飛船、發射地球軌道航天器到發射深空探測器的需要,為廣播通信、氣象、資源等系列衛星及神舟飛船等提供了空間推進系統,為中國航天發展提供了強大可靠的動力支撐。航天六院不斷推進動力技術的創新,為包括重型運載火箭、空間站建設、火星探測在內的一系列國家重點型號研制、預先研究和重大飛行試驗任務,提供了先行一步的動力保障和技術支持。形成了技術先進、功能完備、運行高效的上面級發動機、空間飛行器動力、導彈武器動力、空間攻防裝備動力、吸氣式動力等為代表的液體動力研發平臺,使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可靠性、經濟性、適用性和維護性居于世界一流水平。開展的重復使用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運載火箭動力、組合動力技術研究,液氧煤油發動機、液氫液氧發動機等一系列液體動力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成為中國躋身世界航天強國的重要標志。
相關新聞
長征九號有望
2030年前后首飛
記者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00次發射現場采訪時了解到,我國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預計將于2030年前后實現首飛。
長征九號運載火箭箭體直徑9.5米,全箭總長近百米,運載能力是現有中國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的5倍多,最大運載能力和綜合性能指標將達到國際運載火箭的先進水平。長征九號運載火箭的研制成功將滿足未來較長時期國內深空探測、載人月球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活動的任務需求。
據新華社
航天科技五院西安分院
提供火箭核心有效載荷及衛星平臺產品
3月10日0時28分,中星6C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位于西安航天產業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為該衛星提供了天線分系統、轉發器分系統及跟蹤子系統等核心有效載荷及衛星平臺產品。
中星6C衛星是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主要為中國及東南亞、南太平洋島國等地區提供通信與廣播業務。地面的廣播電視信號通過地面發射站以上行頻率發送給衛星,衛星接收后將信號轉換為下行頻率的信號再傳回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經過處理后,就能轉化成我們平時聽到、看到的廣播電視節目。在這個過程中,信號頻率轉化十分關鍵,轉化信號頻率是為了讓上傳至衛星的信號和衛星傳回地面的信號避免相互干擾。接收機是實現這一過程的重要設備之一,中星6C衛星使用的接收機全部是由西安分院研制的,這也是我國的廣播電視通信衛星中第一次將這個重要設備全部實現國產化。
“以前,國產的接收機性能、重量和功耗等方面和進口的接收機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大多時候國產的接收機在衛星上是作為備份件。我們經過幾年的努力,不斷縮小和進口接收機的技術差距,在這顆衛星上全部裝載了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自制產品。”西安分院中星6C衛星負責人王峻介紹說。
西安分院主管商用通信衛星研制的馬伊民總監表示:西安分院是我國通信衛星有效載荷系統的主力研制單位,為我國在軌和目前在研的所有通信衛星提供有效載荷產品,代表我國通信衛星有效載荷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
航天科技四院
固體發動機 屢建功勛
作為我國固體動力技術的領軍者,位于西安的航天科技四院的固體發動機也在宇航運載領域被廣泛使用,并且在多次航天發射中屢建功勛。
1970年4月24日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四院提供了此次發射運載工具長征一號火箭的末級發動機(第三級)。
1975年11月26日
長征二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四院研制的返回式制動發動機按指令成功點火工作,將衛星回收艙準確送回地面預定區域。該返回式變軌制動發動機及其改進型,此后連續十余次成功參與我國返回式衛星發射。
1984年4月8日
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四院研制的遠地點發動機按指令點火工作,將衛星送入同步軌道,開辟了我國衛星通信的嶄新領域。
1995年11月28日
四院研制的長二捆火箭上面級固體發動機——EPKM(近地點固體發動機),準確將亞洲二號衛星送入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打破了歐美對變軌發動機市場的壟斷。
2009年3月
直徑2米、120噸大推力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關鍵技術考核地面熱試車在國內率先取得圓滿成功。
2015年9月
四院提供四級主發動機的我國首枚全固體運載火箭CZ-11號首飛成功, 自首飛至今,CZ-11運載火箭已經取得了六戰六捷的驕人成績,累計將20多顆小衛星和微小衛星送入太空。
2016年11月3日
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四院承擔了此次發射中正推火箭和消氫點火裝置兩大任務,這是四院排氫燃燒新技術在火箭發射中首次使用。
2019年3月5日
由四院自主研制的200噸推力先進固體火箭發動機地面熱試車獲得圓滿成功。
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開展以來,四院研制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統固體發動機隨同長征二號F火箭一起,先后參加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多次無人、載人飛行和交會對接任務,完成了歷次完美飛行,次次不辱使命,被譽為“航天員的生命之塔”。
風云二號系列衛星自1986年啟動研制,1997年至2018年已成功發射從A星到H星的8顆衛星。伴隨著衛星的腳步,四院金牌發動機——遠地點變軌發動機在歷次發射任務中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了助推8顆衛星精準入軌的歷史使命。
新聞背景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承擔了我國96.4%的發射任務,發射航天器總質量占中國發射總質量的99.2%。據統計,長征火箭300次發射的成功率約為96%。與前50次發射相比,后250次發射的成功率明顯提升且趨于穩定。2018年,長征火箭年發射連續成功次數達到37次,首次位居世界航天發射次數年度第一位。
據新華社
稿件除署名外由記者關穎采寫
圖/ 據新華社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