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人物
譚超,1984年5月生,山東煙臺龍口人,煙臺大學快遞服務中心——菜鳥驛站站長,同時就讀吉林延邊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
專訪背景
“有你的快遞,快來取吧!”8年前,為了賺錢考研,山東煙臺的譚超當起了快遞小哥。8年后,已是吉林延邊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的他,依然從事著這份給人傳遞快樂 的 快 遞 工作。今年34歲的譚超,8年來和他的服務網點送出80萬件快遞,被媒體稱為勵志的博士快遞哥。
今天是雙11,每年的雙11前后,原本是這位博士快遞哥和員工最欣喜最忙碌的日子,但現在的譚超卻高興不起來,他既辛酸又苦惱……勵志創業的明星為何消沉?11月9日,華商報記者對他做了專訪。談雙11今年忙著找工作找場地
去年加班加點要忙16個小時
7年大學本科和研究生,譚超是在煙臺大學上的,明年他將博士畢業,他對母校煙大感情很深,也把母校作為創業的基地。他在煙大北校區綜合商店代理經營一個快遞服務中心,為師生服務,誠懇熱心,樂觀向上,所以口碑很不錯。
昨日,譚超接受華商報記者采訪表示,現在不是當年創業之初,幾件快遞包裹堆在馬路邊分揀,現在一天就是幾千件,快件量非常大。因為快遞業務發展,每月快遞量達到4萬件,譚超雇了4個全職員工,還請了20名煙大在校大學生勤工儉學做兼職。
每年的雙11前后,都是最忙的。去年雙11,譚超說他和員工加班加點,早上6點半開始,要一直忙到晚上10點半,幾乎要忙16個小時,因為快遞量是平時的3倍,要分揀派送3000多件快遞包裹。大家雖然很累,但心里很踏實,干活很痛快,他也會給員工發加班費。但今年的雙11,這位勵志的博士快遞哥突然失去創業動力。今年10月,煙大后勤管理處相關領導從外地考察回來后,提出將快遞等統一收歸學校經營,要求譚超騰空場地搬離。
昨日,譚超接受華商報記者采訪很苦惱地說:“快遞沒法干了,學校已經催了三四次了,讓我另找地方經營,面對著堆積如山的快件,我去哪兒找地方啊?”譚超說,煙大后勤處把他的三輪車沒收了,還說不騰地方就要罰款,還說要拆掉快遞所在倉庫,所以他現在不是忙著找雇人送快遞,而是忙著找工作,忙著找地方租場地。談創業現在是“月光族”壓力山大
譚超說,今年雙11當天,原本需要處理五六千件快遞,包裹量很大,但自從接到煙大的“驅逐令”后,他只能被迫將很多活轉包出去,他不敢接手的原因,就是擔心被逐后沒有場地經營。
“我現在壓力山大,創業這么多年,我現在是‘月光族’”。譚超告訴記者,他每月2000多元的房貸必須還,還有這些員工的工資要支付,4個全職員工月薪總共1.2萬,20個按小時結算的兼職大學生月薪總共4000元,這些錢都需要他提前墊付,拖欠員工工資的事他從沒干過,那樣會失去信譽。此外,他們三口之家生活開支也不小,兒子只有6個月大,妻子做全職太太在家照料。譚超說他目前正在應聘一家培訓機構的講師,如果不能繼續經營他的快遞服務中心的話,他和他手下的24名員工就面臨失業。
昨日,煙大后勤處處長接受華商報記者采訪表示,依照學校后勤管理的規劃,學校的確正考慮將收寄快遞等收回進行統一管理,涉及的具體方案和問題不方便透露,但并沒有要攆走誰。記者還想進一步采訪,對方以還在忙其他事情,隨即掛斷電話。
>>對話博士快遞哥:創業面臨的行政干預太強大
“我的創業面臨失敗,我的這個小微企業正在垂死掙扎……”采訪中,記者感受到譚超的苦悶、焦慮和無奈。
華商報:煙臺大學一定要收回經營權嗎?不能考慮另外選址嗎?
譚超:煙大固定的商業區就那么幾個,很有限,而且現在房租漲得很貴,另外租地方經營幾乎不太可能。煙大后勤處的領導已經說了,后勤處要統一經營賺錢養活五六百個臨時工呢。
華商報:你原先很陽光很勵志,為何現在變得消沉?
譚超:我最近心情很不好,有些辛酸。當年的我作為博士創業,是煙大的一張名片。但如今,后勤處竟然說我不再是煙大的學生了,沒必要再讓我待在那了。確實,我從煙大畢業了,但是我總歸還是煙大的校友吧。也許是我的快遞服務中心觸動了一些人或者部門的利益吧。這中間的情感落差很大。2003年至2007年,我在煙大就讀新聞系。本科畢業后,2011年至2014年,我在煙大讀研,主攻中國少數民族史。2017年,煙臺市委統戰部牽頭泛海揚帆基金,給我的小微企業提供了3萬元扶持資金,鼓勵我作為博士去創業,我當時很感動。煙大也曾多次請我去學校為青年學子做大學生勵志創業的專題講座。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今,也是煙大對我下驅逐令,而且不講校友情義。我覺得對于大學生創業,學校、政府和社會應該大力扶持。別光看我在媒體面前輕松面對,但實際上也有苦衷。
華商報:現在不少小微企業經營遇到困境,你不能坐下來和煙大協商溝通解決嗎?
譚超:我看了新聞,昨天(9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大對民企、小微企業支持力度,切實做到國企、民企等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我現在遇到的經營困局,主要是行政家長制作風。民企、小微企業比國企遭遇的阻力更大。威脅、驅逐、打壓,我的創業面臨的行政干預太強大。小微企業聲音太小、力量太弱,很難引起社會足夠的關注。我為此很苦惱,也很困惑。
華商報:創業過程中小微企業可能都會遇到這些困境,但直面的態度很重要。
譚超:我的小微企業是社會經濟的最小細胞,一個小細胞破裂了,經濟社會不會流血,但這個小細胞會寒心,小微企業的信心有時候很難恢復,這一點對我打擊很大。
華商報:如果真的不能經營下去,你有什么打算?有沒有到西安來創業的打算?
譚超:我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如果快遞干不下去,我只能去找別的工作,好在我34歲,明年就能拿到博士文憑,現在很多單位只要35歲以下的人。
我沒去過西安,但我通過媒體了解到,西安這幾年發展很快,而且出臺了很多誘人的吸引人才的舉措,從營商環境、吸引人才這些方面出發,如果在煙臺無法創業立足,我也會考慮到西安去發展。 華商報記者 燕然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