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日施行的《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三條規定:促進鄉村振興應當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充分發揮鄉村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我國是14億人口的大國,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喜獲豐收,但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谷物、食用油籽、畜產品等重要農產品進口量大幅增加,農產品自給" />

記者 杜靜波 攝
9月24日下午,省政協月度協商“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座談會在禮泉縣袁家村召開。
省政協委員,榆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推廣研究員常勇發言:
今年6月1日施行的《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三條規定:促進鄉村振興應當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充分發揮鄉村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我國是14億人口的大國,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喜獲豐收,但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谷物、食用油籽、畜產品等重要農產品進口量大幅增加,農產品自給率僅為70%左右。因此,促進產業興旺,鞏固和提升農產品自給率,是包括我省在內全國上下的重要責任。
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為引領,以蘋果、奶山羊、棚室栽培為代表的“3+x”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迅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供給和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也帶動了我省農村集體經濟的較快發展。2020年全省13538個村集體有了收益,占有集體資產村數比例達到73.2%,10492個村集體實現分紅,544余萬群眾拿到了集體分紅,分紅總額達26.6億元。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我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水平仍需提高、區域優勢仍需充分發揮、在農民收入中的比例仍然較低,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狀況仍然嚴重,還有近27%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沒有收益、63.6%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在5萬元以下,越是以農業生產、生態保護為主的偏遠地區,增收難度越大。
統籌謀劃農業特色產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產業興旺與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有效統一,將有效推進我省鄉村全面振興。
為此建議:
一、依據資源優勢制訂到村的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村是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基礎單元。以“一村一品”為重點、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優勢為基礎、以提升糧食及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為目標,以行政村為單元,制訂村級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規劃,逐步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統一的全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可有效促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自給率的提高。一要注重傳統優勢產業的提升,提質增效,增強市場競爭力。二要注重新型潛勢產業的發展,科學推進,增強產業的后備力量。三要在“最適宜的地區培植最適宜的產業”,以保障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二、依據產業發展設立到村的集體經濟獎補資金。目前,我省形成了土地盤活、物業經營、服務創收、聯合發展和產業引領等五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要加大支持推廣力度。建議政府依據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和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狀況,設立到村的集體經濟獎補基金。一要在財政預算中拿出專項資金獎補。二要在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農業產業發展資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獎補。三要把生態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科技進步等與提升特色產業發展水平相關的項目納入獎補范圍,保障產業發展和集體經濟收入的增加。
三、制訂高效配套的集體經濟獎補資金管理使用政策。一要建立特色產業發展評價體系,制定獎補標準,提升獎補資金使用效果。二要把獎補資金向以農業生產、生態保護為主的偏遠地區傾斜,早日實現我省集體經濟收入空白村清零。三要確立集體經濟獎補資金的使用范圍,除用于特色產業發展外,可拿出一部分用于農村集體公用設施的維護、環境整治、生態保護、文明鄉村建設等,以促進鄉村全面發展。
四、強化農業特色產業的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機制,已成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要大力培育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并作為把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重要紐帶,充分發揮其居間服務的優勢,促進特色產業更好地發展。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