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項目,找差距,比質量,促發展。7月19日至20日,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在西安舉行。會議期間,與會同志通過實地和視頻方式觀摩了各市(區)重點項目建設情況。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項目的強力支撐。群眾新聞記者圍繞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重點項目觀摩、以高質量項目推動高質量發展,專訪了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吳剛,西北大學副校長、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吳振磊,西安財經大學副校長任保平等專家。
播種優質項目“種子” 收獲高質量果實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吳剛
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我省“十四五”穩健開局。播種優質項目“種子”,收獲高質量果實,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貫通落實“五項要求”“五個扎實”,抓住了發展的“牛鼻子”。
高質量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错椖?、找差距、比質量、促發展,全省上下各方聯動,推進產業鏈招商,布局實施畝均效益高、創新引領強、示范帶動大的項目,為產業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服務業質量提升、優勢特色產業體系形成提供了堅實依托。
高質量項目賦能高品質生活。創造高品質生活,是黨領導人民群眾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目標追求。下一步,我省要繼續加大實施生物醫藥、健康環保項目,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實施適老產業項目。要推進新能源、光伏、氫能、再生資源項目,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高質量項目需要高效落地。我省要推進實施產業鏈鏈長制,統籌資源,強化要素保障。要實施重大項目“定制化”審批,推行“拿地即開工”等改革舉措。要推進惠企政策直達。要深化效能革命,為項目落地生根排憂解難。
進一步激活三個方面的新動能
西北大學副校長、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吳振磊
上半年,陜西經濟發展總體上呈現有力恢復、穩步向好的態勢,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奠定了良好基礎。這得益于始終扭住重點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做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這篇大文章,激發了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新活力,有效推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看到,我省絕大部分發展指標與全國平均水平和發達省份的差距,看到結構性失衡與“雙碳”背景下的多重制約。下一步,我省應進一步激活三個方面的新動能:一是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龍頭,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匯聚創新要素,暢通“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主動謀劃“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陜西產業轉型,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注入新動能。二是以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為抓手,從商貿物流、產能合作、文化交往、金融融通等多層次注入開放發展新動能。三是以關中城市群建設為統領,激活節點城市,特別是縣域經濟活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為新發展空間注入新動能。
加強科研成果就地轉化 推動創新發展
西安財經大學副校長 任保平
經濟高質量發展主要依靠高質量的項目建設來實現,通過項目建設來推動產業鏈延伸、完善、加強,形成產業發展體系,引領高質量發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建設,體現出陜西通過自主創新來延長產業鏈,把產業和創新相結合,形成陜西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陜西一定要加大創新驅動,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產業鏈、創新鏈發展大項目,通過重大項目建設補足產業發展短板,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陜西是科教大省,科研機構多、科研能力強,但科研成果就地轉化不足。推進“兩鏈”融合,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關鍵要解決的問題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之間的協同,要把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創新成果進行就地轉化,融入到本地產業發展中去,形成創新驅動力。(文字/記者 蘇同敏 楊曉梅 視頻/記者 文超 宋歡)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