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汪曼莉
9月9日,從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接受表彰歸來的第二天,陳葆青早早就出現在辦公室,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國家舉辦如此高規格、大規模的表彰大會,表彰抗疫英雄,對我們醫務工作人員來說,是最高的禮遇。這場戰‘疫’的勝利,是全國人民同心協力、眾志成城取得的勝利。我只是其中的一分子,獲此殊榮,唯有繼續前行,勇挑重擔,才能不負國家給予我的這項榮譽。”陳葆青說。
今年57歲的陳葆青是西安市人民醫院(西安市第四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作為我省第一批支援武漢醫療隊成員奔赴武漢開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醫療援助工作。在近兩個月的疫情抗擊中,他和他的團隊救治了88名新冠肺炎患者,把十幾名危重癥病人的生命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
“我必須沖在第一線”
2020年初的中國,疫情肆虐下的春節,格外清冷。
1月23日,武漢封城。“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鐘南山院士在當時這樣告誡大家。然而,在西安,多名醫護人員跟鐘南山一樣,“逆行”踏上了去往武漢的征途。這其中,就有陳葆青。
1月26日傍晚,主動請纓的陳葆青與醫院其他6名同事一起,抵達武漢。從機場前往住地的1個多小時里,陳葆青被窗外的情形震驚了:這個九省通衢的大城市,此刻沉寂、空曠、昏暗,下著小雨,讓人倍感凄涼。
面對這樣一種未知的病毒,陳葆青也很擔憂。但是,陳葆青說:“我是一名醫生,我是一名呼吸科醫生,我必須沖在第一線!”
抗擊疫情,舍我其誰!進入戰“疫”陣地后,陳葆青立即投入工作,帶領隊員們刻苦學習,操練防護技能,以盡快掌握防護知識,投入實戰。從早上7時多到晚上近11時,陳葆青顧不上休息,給大家講授最新的疫情防控標準,講解防護服穿脫操作流程,反復進行防護服穿脫訓練。“手套是3層,衣服也是3層,我要求他們里層貼身穿棉質衣服,然后是防護服,最后是隔離衣。”陳葆青說,這樣一套防護服,穿脫時間需要1個小時。有一次,連續7個小時的防護演練后,豆大的汗珠從陳葆青額頭滾落。這一幕被身邊的人拍了下來,并迅速在網上傳開。
在陳葆青的率先垂范下,他們這支抗疫小分隊鉚足干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戰中。
相信我們,相信黨和國家
1月30日,陳葆青和醫護團隊進入病區,接手武漢市第九醫院10樓危重癥病區,開展醫護救治工作。
這里的46名重癥患者,肺部感染嚴重,有的靠呼吸機支持機械通氣,有的高燒不退神志不清。為了掌握46名患者的身體狀況,每天,陳葆青都要對每一位病人查體。“穿上防護服,呼吸困難,渾身出汗,一圈下來六七個小時,其間不敢吃飯不敢喝水不敢上廁所。”陳葆青說,查房完畢,作為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他要對每一位患者制定診療方案,做到“一人一方案”。
“我要求醫護人員詢問患者病情,不要問感覺好些沒,要多問哪里不舒服,反復地問,這樣才能及時掌握患者全面的身體狀況。”陳葆青說。
當時在10樓危重癥病區,患者小星病情似有好轉。每次詢問,小星本人都表示感覺尚可,其肺部的一些指標也在好轉。但陳葆青觀察發現,她情緒不高,精神也不太好。查房時,陳葆青來到病床前詢問小星有沒有不舒服,小星一開始只是回答“沒有”。陳葆青沒有作罷,彎下腰對小星說:“你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說,不要忍著,要告訴我,我會幫你解決。”在陳葆青的堅持下,小星最后說道:“心臟不舒服,感覺心率很快,晚上睡不著……”聽小星這樣說,陳葆青懷疑病毒轉移到了心臟,立即安排給小星做心電圖和心肌酶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及時調整了治療方案。在陳葆青的積極治療和加油鼓勁下,小星最終得以康復出院。
在病房,陳葆青總是鼓勵患者:“疫情會得到控制,要堅定信心,增強自身抵抗力。相信我,相信我們醫護人員,相信我們黨和國家有能力抗擊疫情。”
這是共同奮戰取得的勝利
回憶在武漢戰“疫”的55天,陳葆青歷歷在目。其間生命的逝去,讓他心情沉重;隊員的團結一心并肩作戰,讓他感慨萬分;各行各業凝心聚力共同抗疫,讓他深深感動。
抵達武漢最初的兩三周時間,是陳葆青和隊員們最忙碌的時候。隊員們經常在病區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非常辛苦,陳葆青在負責全盤工作的同時,總不忘對他們噓寒問暖。在隊員們疲憊萬分、情緒低落的時候,他又及時給隊員們鼓勁,告訴他們“要樹立信心,堅定信心,國家舉全國之力抗疫,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在陳葆青的帶領下,西安市第四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
最讓陳葆青難以忘懷的,是社會各界的傾力援助。“記得到武漢快1個月的時候,連續作戰讓大家十分乏累。有2名志愿者從陜西出發,開著2輛裝滿物資的車,來給我們做陜西地道的面食,讓我們吃到了久違的家鄉味道。這讓我們特別感動,也提振了我們繼續戰斗的精氣神。”陳葆青說,當他坐在人民大會堂,聽到習近平總書記講到“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眾志成城,構筑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的話時,他感觸很深。“這次戰‘疫’,是舉國同心共同奮戰取得的勝利。我在這次抗疫中,完成了國家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但我人生的使命還沒有完成,我要繼續奮勇擔當,救助更多的患者,貢獻自己的力量。”陳葆青說。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