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石甲胄在“秦漢文物主題展”上亮相。(資料圖片)
近日,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石甲胄(石鎧甲及石胄)在天津博物館主辦的開年大展“天開一統——秦漢文物主題展”上亮相。27年前,在秦始皇陵封土東南200米處的陵區內外城垣之間,考古人員對一處陪葬坑進行了試掘清理,出土了大量的石甲胄,填補了秦甲實物的空白。
一領鎧甲有600多塊甲片
時間回到1998年??脊殴ぷ髡邔η厥蓟柿昃幪枮镵9801、面積為13000多平方米的陪葬坑進行試掘時,發現有大量密集疊壓、用扁銅絲連綴的石甲胄。目前已經試掘了5個探方,出土了用扁銅絲連綴而成的石質鎧甲87領、石胄43頂。由于該陪葬坑曾遭受火焚以及長期潮濕狀態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青石甲片粉碎、疊壓在一起,破損、變形、裂隙、層解現象都相當嚴重。
考古人員在提取每一片甲片之前先照相、繪圖,同時做好文字記錄,重點是將甲片之間的串綴關系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用以上手段記錄下來,然后逐片編號。在修復室,經過加固、拼接、清洗、補全、復制、做舊、封護和復原等一系列工作,由600多塊甲片組成的一領鎧甲,需要4個月時間才能完成修復。出土的一頂石胄共有胄片74片,材料為青灰色巖溶性石灰石,質地細密,色澤均勻,經過磨制和鉆孔以青銅絲串系,精致用工,反映了秦代高度發達的手工制造業。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石質鎧甲和胄是當時秦軍披甲上陣的實物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身披幾十斤重的石甲胄在戰場上殺敵顯然是行不通的。一方面,重量太大,極大限制了戰士的活動。另一方面,以石片作為制作甲胄的材料,其脆性大、韌性小,在實戰中防御性能很有限。實際上,在秦始皇時期的防御性兵器——甲胄,其質地是以皮革為主。皮甲胄發展到此時已經達到了頂峰。而在K9801坑中出土的石質甲胄是專為秦始皇陪葬制作的“冥器”。
此外,由于在陪葬坑中還發現了魚鱗甲和方形小甲片組成的仿鐵甲的札甲。這種鐵甲在西漢特別是漢武帝以后逐漸取代了皮甲胄的主體地位,說明秦代甲胄在中國古代甲胄發展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我國古代甲胄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編綴一領石鎧甲需幾步
編綴一領石鎧甲攏共需要幾步?來看看考古專家的分析:這些甲胄的甲片全部用青石打磨而成,所有甲片采取了選料、解材切割、打制粗坯、初步打磨定型、刻畫標記、鉆孔、拋光修整、局部連綴和整體銜接成型等一整套制作工序,且每一塊甲片根據人體的不同部位設計成不同形狀,有長方形、等腰梯形、圓形、弧形、尖尾形等。
這些還不是最難的部分,要將甲片連綴在一起,就需要在每塊石片上打數量不等的方形或者圓形小孔,這些石片平均厚度為5毫米,其小孔直徑僅為3.5毫米,在以手工制作為主的秦代,其工藝難度非常之大。
陪葬坑出土的鎧甲,主要由前后兩片構成,前甲護胸和后甲護背,有的還配有護肩膀的披膊甲??脊湃藛T通過對石甲胄的修復,發現秦鎧甲的設計有方便穿卸的開合結構,多位于前胸右側和腋下,兩者上下相通,渾然一體,形成一條斜向的開合線,這與秦俑身上所穿右衽衣服是相通的,通過扣合與解除連綴物來固定和穿卸鎧甲,極為便捷。而胸部、背部和腰部的甲片是上片壓下片,裙擺的甲片是下片壓上片,前身的甲片由中間一片依次對稱地向兩側疊壓;而后身則相反,是由兩側依次對稱地向中間一片疊壓。披膊,也就是保護肩部的護甲,是下排甲片壓上排甲片,每排由中間一片依次對稱地向兩側疊壓,使裙甲上下翻動更加靈活。而石胄的每一片石片的弧度都不一樣,符合臉的結構,在肩膀部位都有一個弧形的凹槽,適應人體的結構。額頭上的甲片下方多出來一點,正好護住眉心位置,構思精巧。說明石質甲胄雖然材質選用石片,但它的設計制作完全忠實于真實的皮質甲胄。
考古人員通過考古得知,陪葬坑內出土的甲片總數超過500萬片,所費勞動量是巨大的,秦始皇陵的規模也由此可見一斑。
石料從何而來
大量的甲片來自何處?據《史記》記載,修建秦始皇陵所用石料是“發北山之石”“北山”應為渭河以北,西起富平東至韓城的山脈。“北山”有史可考的采石記載較多,唐代顏師古云:“北山青石機理密,堪為碑槨,至今猶然。”據富平縣志記載:“縣北產礦石,諸郡縣采者群至。”北山一線采石歷史很長,像富平宮里鎮名稱的來源,據當地人講便是因往皇宮中選送石料而得名。
除了從文獻中溯源確定大概位置,要搞清石鎧甲石料的具體來源,還需要進行物理化學分析,考古人員在富平縣境內北山一線的5個地方選取了10個樣品,用中子活化法對試樣的微量元素含量進一步測定,繪制成微量元素配分圖。通過分析討論,考古人員認定秦陵出土的石甲胄,其石料很可能來源于富平縣雷村與宮里鎮之間的鳳凰山一線。
“由于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還沒有全面發掘,目前并不確定它究竟是秦代武庫的模擬,還是與其他軍事性質有關的機構設置。”考古專家表示,這批制作精良的石質甲胄,充分體現了秦代工匠精湛的技術水平,真實展現了秦代軍隊作戰防護裝備,填補了秦甲實物的空白,對研究秦代及中國古代鎧甲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記者 趙爭耀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