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白瑤 謝昊天 康斌
漢中素有“生物資源寶庫”“天然藥庫”的美譽,是全國中藥材傳統主產地之一。近年來,漢中依托中藥材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如今已發展成為當地主導產業之一。
中醫藥產業如何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今年漢中市兩會上,魏丙杰、丁銳、岳正紅3位委員聚焦中醫藥產業發展獻良策、謀實招。
“近年來,我市中醫藥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還存在基層中醫診療服務能力不足、中醫藥特殊專科建設滯后等問題。”魏丙杰建議,采取點對點重點幫扶方式,進一步推行“醫聯體”資源共享模式,擴大“醫聯體”試點醫院范圍,加大對中醫診療服務能力薄弱基層醫療單位的幫扶力度,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中醫診療設備配置,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基層中醫診療服務建設,提高基層中醫診療服務能力。
針對中醫藥特殊專科建設滯后問題,魏丙杰建議,應安排專項扶持資金,建設、發展一批中醫特色專科,引導基層開展中醫重點專科及特色專科申報評審工作,對自營開辦中醫診療場所的核準,應提供寬松的診療環境并簡化申報程序。
“漢中發展中醫藥產業大有可為,中醫藥事業是我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實現追趕超越的重要契機。”在丁銳看來,漢中應出臺中醫藥事業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制定推動中藥材生產加工、倉儲、包裝、物流等全產業鏈發展的政策,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鏈接帶動農戶,不斷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
創新是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根本,中醫藥創新發展離不開數字化賦能。丁銳建議,以數字化賦能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籌建布局中醫康復理療中心等臨床平臺,組建醫共體中藥配送中心,引進中醫輔助診療系統,同步建立中醫健康檔案。
此外,丁銳還建議,開展中醫藥文化推廣宣傳,成立中醫藥研究和保護類協會,收集技藝文獻,發掘本地中醫藥傳統文化資源,規劃建設漢中中醫藥博物館,常態化召開全市中醫藥事業發展推進大會,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助力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基層中醫館是基層中醫服務的重要載體。“當前部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中醫館建設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應加大對中醫館建設的扶持力度。”岳正紅建議,應鼓勵藥品零售連鎖企業開辦連鎖中醫館,允許同一字號的中醫館開辦連鎖分支醫館,并加大對中醫館的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挖掘和傳承民間偏方、驗方和傳統診療項目,打造“一館一種”品牌。
針對基層中醫館“人才荒”問題,岳正紅建議,應借鑒基層醫務人員“區管鄉用”聘用管理辦法,從中醫藥人才職稱晉升、福利待遇、執業待遇等方面出臺相應政策,優化中醫藥醫療服務價格,提高中醫藥人員的技術勞動收入,推進中醫多點執業和在條件成熟的藥店坐堂業務,鼓勵名老中醫師退休后到中醫館發揮余熱行醫帶徒,為中醫館培養輸送中醫人才。
圍繞當前對習用藥材使用和部分中藥醫保刷卡的限制,岳正紅認為,應針對療效好、安全性高的藥食同源中藥開放醫保刷卡,增補中藥地方品種目錄,允許醫館從藥農手上采購適量地方習用中草藥材調劑使用。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