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凡銆
啟航新征程,逐夢再出發。
金秋九月,蘊含收獲的喜悅,躍動夢想的旋律。9月4日至8日,省政協各界導報社第十三期新聞通訊員培訓班在安康市石泉縣舉辦。來自全省政協系統、民主黨派的近50名學員齊聚一堂,集中“充電蓄能”。
五天時間里,培訓班通過專題講座和現場教學的形式,聚焦政協新媒體宣傳、新聞攝影技巧、媒體融合創新的探索和實踐等,以“理論講解+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對參訓人員進行系統培訓,著力提升參訓人員宣傳能力水平,強化新聞通訊員隊伍建設。
“要始終保持‘本領恐慌’的憂患意識,甘當‘小學生’、狠抓大學習,加強實踐鍛煉、專業訓練,真正做到學有所悟、學有所長、學有所成,成為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有信心、有能力講好政協故事的新聞宣傳工作者,凝聚起全省政協系統新聞宣傳工作合力,確保新時代全省政協系統新聞宣傳工作持續高效推進。”在開班儀式上,省政協副秘書長雷明川對學員們寄予期望。

學員們用手機記錄授課內容
一場豐盛的“精神盛宴”
9月4日,開班儀式當天,清風習習。石泉國際酒店里熱潮涌動,前來參加省政協各界導報社第十三期新聞通訊員培訓班的學員們步履鏗鏘,處處涌動著濃郁的學習氛圍,洋溢著奮進的時代激情。
“干貨滿滿”“收獲多多”“啟發很大”,是培訓期間學員們的一致評價。豐富的培訓套餐、豪華的師資陣容、誠摯的業務分享……讓這次培訓“含金量”十足,從政協新聞宣傳工作的重大意義到方法技巧,從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理念到發展路徑,與會專家們深入淺出地剖析案例、耐心授課。課堂上,學員們時而認真觀看視頻課件,時而奮筆疾書,認真思考、分享交流,記下所悟所想,在思想與觀點的交流碰撞中凝聚起前行的力量。

培訓現場
步入融媒體時代,各單位應該如何學、如何做,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新聞輿論工作新形勢?
聚焦融媒體時代政協新聞宣傳工作,培訓期間,各界導報社副社長劉菁、各界新聞網副總編輯劉艷宇、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李杰,從新聞稿件中的語言運用、標題制作,新聞攝影的圖片構圖、拍攝角度,以具體作品為例,細致講解了如何挖掘新聞點、培養新聞敏感性、提高新聞寫作與攝影水平等,進一步提高了通訊員對宣傳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了大家對宣傳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李杰和學員們交流攝影心得
“我們將利用好《各界導報》這個大平臺,把政協故事講得更好,把政協聲音傳得更遠,把政協這項經常性工作做得更出彩,努力為全省政協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安康力量。也希望各位學員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共同推進政協新聞宣傳工作邁上新臺階。”開班儀式上,安康市政協副主席陶柏林的殷殷寄語令廣大學員備受鼓舞。
“劉菁副社長關于全媒體時代宣傳工作‘要唯新唯快’‘觀點故事化、故事細節化’的精彩授課,令我印象最為深刻。”西安市政協研究室宣傳信息處主任科員李輝深有感觸地說,通過此次培訓,他對新聞宣傳和融媒體工作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和體驗,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得到了啟發。他將以此次培訓為契機,認真吸收消化授課內容,在工作中學以致用,努力成為真正想寫、敢寫、會寫的宣傳能手,助推政協新聞宣傳工作再上新臺階。
“課堂上,一句句真知灼見和一頁頁培訓課件,為大家標出了坐標、指明了路徑、注入了動力。尤其是李杰老師對新聞攝影的風趣講解,讓我們切實領略了攝影藝術的神奇魅力。”寶雞市政協研究室干事趙鑫說,攝影中視角、構圖、后期處理等方面的知識令他受益匪淺。在今后的宣傳工作中,他將全方位學習新媒體技能,努力把所學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巧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切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工作成效。

學員們在安康農業示范園參觀學習
一趟啟迪的“采風之旅”
石泉縣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是金蠶之鄉、鬼谷故里,自然資源獨特、自然風光秀美、人文底蘊厚重。“此次培訓為市縣政協搭建了交流學習平臺,有效推進了全縣政協宣傳工作。同時在石泉開展實地現場教學,對石泉旅游、石泉形象更是一次重要的宣傳和推介。”開班儀式上,石泉縣政協主席胡學軍在致辭中表示。
一路采擷一路收獲。培訓期間,為進一步加強新聞寫作實踐,報社組織學員走進安康各地進行實地采風。一路上,學員們或交流、或沉思、或駐足觀察,用鏡頭、筆頭、手機、相機記錄著石泉縣的美麗嬗變,深切感受當地厚重的歷史人文魅力。
其間,各界導報社成立臨時黨支部,充分發揮堡壘核心作用,帶領學員開展黨性鍛煉活動,確保了學習培訓任務的圓滿完成。培訓首日,學員們來到石泉縣革命烈士陵園,前往革命紀念館參觀,仔細聆聽石泉光輝的革命歷史和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跡。隨后,大家在紅軍紀念廣場整齊列隊,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重溫入黨誓詞,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

學員們在石泉縣革命紀念館參觀
“館內那些珍貴的歷史文物、照片,讓我看到了紅軍戰士們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艱難行軍的場景,看到了他們為了革命事業不畏艱難永向前的精神,深深感受到了紅軍戰士們英勇和堅持不懈的斗爭精神。”柞水縣政協經濟委主任袁柏松說,要牢記歷史、不忘初心,保持開拓創新的激情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勇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干凈寬闊的青石板路、飛檐翹角的馬頭墻、青磚黛瓦的四合院……近年來,石泉縣圍繞“傳承歷史文脈、留住古韻鄉愁、把握地域特色、促進產城融合”的建設理念,對老街進行保護性修復開發,持續做美形態、彰顯文態、豐富業態,把老街打造成一張亮麗的文旅名片。學員們行走在石泉老街上,感受陜南民俗,領略漢水文化,沉浸于老街古樸典雅的風情中,紛紛舉起手機拍照記錄下這美好一刻。
唯美精致的刺繡、精巧樸素的草編、栩栩如生的泥塑……走進石泉老街的非遺文化體驗館,來自鳳縣政協的辛媛立即被這些古老的非遺項目吸引,不禁連連夸贊。通過體驗非遺項目,辛媛深深感受到了中華文化之美,更深刻了解到非遺技藝中所蘊含的文化魅力。“鳳縣同樣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此次的石泉之行令我在文化宣傳方面深受啟發。我將努力學習石泉文化宣傳的成功經驗和創新做法,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發力點,推動文化宣傳工作守正創新、走深走實。”

學員們在漢陰三沈紀念館參觀
一次嶄新的“揚帆起航”
“山雄水奇秦巴地,鐘靈毓秀漢陰城。”漢陰縣以三沈文化、家訓文化、書法藝術等優秀民間傳統文化而聞名,其中,為紀念“昆仲三賢”——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而建的三沈紀念館已成為漢陰的一處文化地標。9月7日,學員們來到漢陰三沈紀念館,體悟一代大師的厚重文品、錚錚風骨,接受歷史文化熏陶。
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學員們依次參觀了展館牌樓、家訓長廊、展廳、沈氏祠堂,認真聆聽了漢陰沈氏起源,沈氏家訓產生、發展、完善的過程及主要內容,重溫革命先輩堅守真理、為國舍家、廉潔齊家、勤儉持家的品格,感悟沈氏家族育人、治家的濃厚氛圍和沈氏家風家訓文化的魅力。
“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我和一株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參觀過程中,來自咸陽市政協的“95后”青年干部曹笑媚深受啟迪,沈尹默的《月夜》令她感慨良多,“這看似簡短的詩句是沈尹默先生追求獨立自由和不斷探索的奮斗精神的充分表達,這是‘五四’前夕青年一代的覺醒,也激勵著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追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做好新時代政協工作。”
思之深,則行之遠。滿載著沉甸甸的學習成果,9月8日上午,結業座談會如期舉行。學員們圍坐在一起,依次交流發言,分享學習心得。
“在本次培訓中,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學到了經驗,還結識了新朋友,在分享交流中增進了彼此的情誼,可謂是一段難忘又深刻的經歷。”結業座談會上,西安市政協宣傳信息處一級調研員佟慶利深情地說,政協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一個成長的大平臺,他期待有更多年輕人以培訓班為契機,開啟一次嶄新的“揚帆起航”,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強學習、加強思考,確保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把新聞業務學習和實踐鍛煉貫穿始終,助力新時代新聞宣傳事業高質量發展。
滿載收獲,踏上新程。隨著培訓學習的結束,學員們依依不舍相互道別,滿含著澎湃的豪情壯志和對新征程的期許踏上歸途。“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將加大培訓力度,增加培訓次數,凝聚宣傳合力,記錄生動鮮活的基層故事,推出更多‘接地氣、帶露珠’的宣傳報道,力爭在西部地區政協新聞宣傳工作中發揮示范作用。”各界導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劉小龍滿懷期待。

學習語絲:
未央區政協干部武軍:一次安康行,一生政協情。授課老師們通過一系列鮮活生動的例子,講解深入淺出、生動精彩,是一場豐盛的“精神盛宴”,使我受益終身。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多看、多記、多寫,在實踐中磨煉新聞敏感,在實踐中提高采寫水平,創作更多接地氣、冒熱氣的新聞佳作,為新聞宣傳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隴縣政協辦公室副主任強濤:作為政協宣傳工作戰線的一名新兵,此次培訓對于我進一步理解和實踐政協宣傳工作作為廣泛凝聚共識的重要渠道、加強團結聯誼的重要載體、社會各界了解政協的重要窗口、政協理論宣傳工作交流的重要平臺這四個核心職能有了巨大幫助。回到單位后,我將積極學用轉化,寫好“下篇文章”。
民革銅川市委會秘書長陳世梅:這是一次難得的充電學習機會,老師們既講理論,又傳方法,對我今后的工作很有啟發。在收獲了許多實用性拍攝技巧、寫作技巧、采訪常識的同時,也認識了許多好老師和好伙伴,我將努力把所學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巧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通過實踐不斷增強業務本領,不斷深化業務能力,提高新聞素養。
致公黨西安市委會組織宣傳處三級主任科員張元兆:這次培訓,既是業務知識豐富的“壓縮包”,也是全省宣傳隊伍的“加油包”,對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我最大的感受是,處處留心皆新聞,要用細致的心觀察身邊人,用勤勞的筆記錄身邊事,養成隨時隨地挖掘潛在新聞的良好習慣,才能寫出有價值、有溫度的好稿件。
長武縣政協辦公室副主任魚阿麗:培訓內容既有專業理論的講授,又有生動鮮活的具體案例分析,更有結合工作實際的經驗之談,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令參訓學員受益匪淺。我將認真探索新聞宣傳特點,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運用所學知識,寫出時效強、質量高、有創新的新聞稿件,記錄下長武發展的每一個感人故事和每一個光輝瞬間,助力全縣新聞宣傳工作上臺階。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