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者 唐冰 文/圖
“我們在前期推進雜交構樹種植、奶山羊養殖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了有關‘澄城水盆羊肉’全產業鏈生態循環的思考。”作為本屆連任的老委員,澳門陜西商會會長宋鳳山今年繼續將建言重點聚焦于渭北“旱腰帶”生態環境修復上。
見到宋鳳山的第一時間,他便熱情地向記者分享,“在荒山坡種植雜交構樹,一方面可以修復生態環境,同時還可將其作為奶山羊的優質飼草資源;澄城縣奶山羊養殖今年將發展到1萬只,通過留守農戶養殖、保護價方式收購,可鞏固農戶脫貧成果;將本地優質旱塬小麥精加工為面粉的同時,高營養麩皮還可作為養殖飼料”。
關于渭北“旱腰帶”生態環境修復問題,宋鳳山從2017年起就參與了相關工作。2020年1月18日,在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第二聯組討論上,宋鳳山提出在渭北“旱腰帶”地區種植雜交構樹的有關建議,得到時任省政府主要領導的認可和點贊。2021年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期間,他繼續提交提案,建議在國家明確“30·60”雙碳目標和行動方案及我省積極培育“千億級奶山羊全產業鏈”的背景下,積極引導群眾種植雜交構樹,綠化我省旱塬溝壑地區,全面改善“旱腰帶”地區生態環境。
“經過常年調研和不斷呼吁,這件事已經得到了澄城縣有關部門的重視。”宋鳳山介紹說,目前,澄城縣奶山羊養殖規模為5000余只,預計年內將達到1萬只。如果同時將適應性強的雜交構樹、改良酸棗樹,還有甘草、丹參等適生中草藥廣泛種植,不僅可以迅速修復生態環境,還能在短期內形成飼料、中草藥產業帶,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在持續不斷的工作推進中,宋鳳山的思考和建議也逐步深化。他認為,依托澄城地域和水盆羊肉品牌優勢,完全可以形成產業文化引領,通過著力建設飼草種植-復合飼料加工-良種羊繁育-企業+農戶養殖-屠宰加工-中央廚房預制-連鎖經營-冷鏈配送的閉環產業鏈條,形成“澄城水盆羊肉”全產業鏈生態循環。
“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得到黨和政府、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宋鳳山建議,應建立專門機構解決項目用地,出臺扶持政策,重視產業文化發展,支持申報國家級全產業鏈項目,以企業和政府合作模式運行,為鄉村振興、百姓致富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作為來自澳門地區的省政協委員,宋鳳山對于陜西始終有著難以割舍的家鄉情結。多年來,他充分發揮“雙重積極作用”,在助力陜澳兩地合作交流方面做了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省政協近年來許多重要的活動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因履職成績突出,宋鳳山曾被常委會報告點名表揚。“我對陜西有著深厚的感情,也時刻謹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重要要求,希望以履職熱情和責任擔當積極建言獻策,助力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宋鳳山說。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