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凡銆 李榮 李彥伶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我省文藝界人士表示,要高揚革命理想、弘揚民族精神、發展先進文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更加堅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包含著奮斗的召喚與引領,是開啟新征程的綱領性文獻。”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說,作為紅色院團的文藝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力以赴向社會、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充分發揮文藝引領社會風尚、培根鑄魂的作用,用心用情用力服務人民,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中國戲曲力量。
陜西省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孫婧表示,要以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指針,按照“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要求,全身心投入到藝術科研工作中去,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建設陜西文化強省貢獻力量。
“新時代的10年,國家富強、文藝繁榮春風撲面,文藝沃土越來越豐厚。”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任小蕾對未來文藝事業發展更加充滿信心。
任小蕾說,要把人民始終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扎根人民汲取文藝創作源頭活水,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要以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做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傳承者,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藝術創作實踐中,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多年來,陜西省京劇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統籌優秀傳統鄉土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資源和文化產業發展特點,幫助和指導鄉村開發演出項目,培養鄉村文藝演出隊伍,打造地方特色鮮明、文化內涵突出、產業有機融合的文化業態。
展望未來發展之路,陜西省京劇院院長白云生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實施一批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重點項目,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文化產業品牌,建成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文化產業特色鄉鎮、特色村落,推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典型范例,同時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演員茹曼說,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和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而發展文化必不可少的環節就是要做大做強文化產業。
茹曼認為,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做強文化產業必須依靠現代媒介的力量,將文化內容與媒介平臺進行深度融合,同時要立足陜西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努力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省青聯委員、銅川市耀州區文化館干部崔萌表示,將在社會、院校、傳習坊中不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繼續堅持傳承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保護、傳承、研究、創新“四位一體”中,進一步推進非遺工作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新時代新征程的壯麗風采和恢宏氣象,為美術創作提供了大量鮮活的素材和更加廣闊的創作天地。”陜西省各界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譚衛平表示,要把提高質量作為創作美術作品的生命線,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到推動美術事業發展的實踐中,用手中畫筆贊頌新時代、描繪新畫卷,創作出更多更加精彩的傳遞時代強音、展現祖國新貌、記錄陜西發展的作品,以美術的形式做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傳播者和宣講者,為陜西美術事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是前進的引領、奮斗的宣誓、行動的指南。”西安市政協委員、陜西星光文化產業發展集團總經理楊梓顥表示,要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武裝頭腦,在新的歷史起點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切實肩負起“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崇高使命,以藝術為媒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青春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