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首席記者 滿淑涵)8月31日,省統計局發布的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采取一系列促投資政策措施,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持續提高投資質量,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投資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投資結構優化向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民間投資活力持續增強,區域投資保持增長。2013至2021年,全省第一產業投資年均增長29.2%,第二產業投資年均增長6.8%,第三產業投資年均增長15.1%。第三產業投資占全省投資的比重由2012年的57.8%提升至2021年的66.7%,第三產業成為投資穩增長的壓艙石。
全省持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簡化投資項目審批程序,優化投資環境,促進民間投資較快增長。2013至2021年,全省民間投資年均增長12.9%,占全省投資的比重由2012年的43.7%提升至2021年的51.4%,民間投資占據全省投資半壁江山。
陜西加快推動關中、陜北、陜南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產業優勢,區域協同發展趨向明顯。2021年,關中、陜北、陜南三大區域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分別為62.1%、25%、12.9%,陜南占比較2012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
工業投資轉型升級
隨著全省工業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全省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2013至2021年,全省工業投資年均增長9%。其中,非能源工業投資年均增長10.6%,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由2012年的57.7%提升至2021年的66.7%,非能源工業投資占比提升。
近年來,陜西積極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通過構建數控機床、光子、航空、集成電路、太陽能光伏、乘用車(新能源)等23條重點產業鏈,加快產業聚集,激發企業創新活力。2013至2021年,全省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9.2%,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由2012年的54.8%提升至2021年的61.9%。
陜西堅持把技術改造作為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技改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明顯提升。2016至2021年,全省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21.2%,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由2015年的5%提升至2021年的20.3%。
交通基礎設施加快補短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加大基礎設施領域投入,著力補齊發展短板。2013至2021年,全省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24.3%,占全省投資的比重由2012年的16.9%提升至2021年的29.5%。
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實現了縣縣通高速的歷史突破,全省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6484公里。鐵路建設加快推進,關中城際鐵路網和“兩縱五橫三樞紐”骨架網基本形成。航空運輸體系日趨完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進展順利,延安南泥灣、安康富強機場建成投運,寶雞、府谷等機場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
“兩新一重”領域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大,2021年全省新基建項目完成投資522億元;新型城鎮化建設統籌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加快,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3.6%;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提速,西安外環高速南段、引漢濟渭二期、東莊水利樞紐、榆林黃河引水工程等重大項目加快推進。
穩投資惠民生力度加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不斷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投入,持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社會領域投資快速增長。2013至2021年,全省社會領域投資年均增長23.2%,占全省投資的比重由2012年的3.1%提升至2021年的6.8%。其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高速增長,2013年至2021年,年均增長31.5%。
民生保障水平顯著提高。脫貧攻堅成果鞏固,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全省5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6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大力發展“3+X”特色產業和乳制品、蘋果、茶葉等農業全產業鏈,推動脫貧地區產業可持續發展。2013年至2021年,全省農林牧漁業投資年均增長27.4%。
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升。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等大項目開工建設,國能錦界電廠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全流程示范項目建成投運。實施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渭北“旱腰帶”生態恢復,渭河入黃斷面水質連續兩年為優,2021年全省空氣質量達到2016年以來最好水平。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