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改增”“專項附加扣除”“政府過緊日子”“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一項項實打實的政策措施,見證了財稅改革十年來不斷向縱深推進的歷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中央關于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決策部署,財稅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取得明顯成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陜西緊密結合省情實際,強化資金和政策保障,加大預算管理一體化改革和公開力度,精準落實減稅降費,不斷提升積極的財政政策效能……一系列難啃的“硬骨頭”正在被攻堅,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蓄勢添能。
“制度+技術”管好用好“錢袋子”
作為公共財政的基石,預算是財政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和數字政府建設,陜西從預算管理一體化改革開始,緊緊牽住財稅改革的“牛鼻子”,立足實際、大膽實踐,借助云技術開發建設了全省統一的財政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在全國率先打破財政“信息壁壘”,實現領跑。
“以往,財政系統標準不一、軟件眾多、條塊分割、上下斷層斷檔,財政資金管理難度大,業務運行效率差。”省財政廳國庫處處長尚海濤說,財政云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有效打通了預算管理全過程,建立健全了上下級預算的銜接機制,實現了預算數據的自動匯總和動態反映,為財政管理模式從“經驗管理”過渡到“數字管理”提供了可能。
目前,陜西財政云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已經在全省148個財政區劃全面上線,2.8萬家預算單位、9萬多用戶在線開展預算管理業務,日均訪問量達10萬人次。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財政收入連年增長。如何管好用好政府“錢袋子”,把花錢的權力關進預算制度的“籠子”里,更好地保障民生支出?
陜西逐步構建“制度+技術”財政管理機制,利用財政云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不斷加大預決算管理力度,完善公開內容;通過“制度建設年”“制度執行年”等做法,加強內控管理,從“一方推動”到“多方聯動”,有效防范財政風險。
今年4月底,全省11市2022年政府預算全部在本級政府網站預決算公開欄目及陜西省預決算公開平臺公開。
2021年12月30日,財政部發布2019年和2020年度地方預決算公開度排行榜,陜西連續兩年排名全國第二。省財政廳風控處四級調研員李峰表示,我省不斷強化預算管理,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利用“制度+技術”擦亮“千里眼”,讓財政資金的使用更加規范高效,確保資金花在刀刃上。
減稅降費為經濟發展“蓄水供氧”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減稅降費作為受益面最大的惠企政策,在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應對風險挑戰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企業騰飛的背后,是減稅降費政策帶來的強大競爭力。”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財務經理肖前進說,受益于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去年公司享受稅收減免1.37億元。
面對新形勢,陜西積極落實中央部署,扎實推進稅制改革,積極構建現代稅制體系。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2013年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實施“營改增”;2014年將鐵路運輸和郵政服務業納入“營改增”范圍;2016年,將建筑業、房地產業等納入試點范圍,全行業推開“營改增”,減輕企業稅負。
——2017年,我省將四檔稅率簡并為三檔。2018年、2019年連續降低增值稅稅率,擴大進項稅的抵扣范圍,建立期末留抵退稅制度,在基本建立現代增值稅制度的同時,實現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2015年,我省實施稀土、鎢、鉬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2016年,我省全面實施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建立起稅收與資源價格直接掛鉤的調節機制。我省還制定《陜西省實施資源稅法授權事項的方案》,強化稅收調節機制,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
——在稅法授權范圍內,我省對旅游、住宿、餐飲等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實行免繳水利建設基金和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服務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給予3個月至6個月租金減免等。
一項項減稅降費政策的落地,不僅為廣大市場主體減輕了負擔,增添了底氣,還不斷為經濟發展“蓄水供氧”,實現“放水養魚”“水多魚多”的良性循環,在服務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共享改革成果讓“民生賬本”暖意濃
黨的十八大以來,財稅部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效能,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眾,財政的“民生賬本”暖意融融。
“以前企業拿著資料去現場辦稅,現在網上辦、掌上辦,智慧稅務讓辦稅更省勁。”國家稅務總局陜西省稅務局信息中心黨支部書記王照輝說,曲江稅收數據中心管理著全省85個信息應用系統,與50多家省級部門實現數據交互,疫情期間,全省納稅服務不斷線,靠的就是這個“法寶”。
精簡報送資料,簡化辦理程序,提高服務效率,推行“非接觸式”辦稅繳費服務,建立健全稅收數字監管體系……陜西持續優化稅收營商環境,高效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加大民生領域資金投入,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
今年上半年,省級各類專項資金預算下達92%,其中產業類專項資金預算下達95%;中央下達我省直達資金1394.7億元,資金撥付進度94.1%。從資金構成看,涉及醫療救助、困難群眾救助、就業補助、保障性安居工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等民生補助項目資金。
緊抓重點項目建設“牛鼻子”,陜西加快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類資金撥付使用,擴大政府專項債券支持領域,將新型基礎設施、新能源項目等納入支持范圍,大力支持教育、公共衛生、交通運輸等領域重點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國家融資擔保基金1.3億元的股權投資,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成員單位降低反擔保門檻、降低擔保費率、簡化擔保條件、提高放款效率,解決小微企業及“三農”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宏觀調控政策日臻完善,財稅金融手段措施有效,不斷放大宏觀政策成效。今年上半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718.8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34.7%,居全國第四位。(記者 蘇怡)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