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彥伶
“最近天氣不錯,從6月2日開始,我們已大規模機收,今天投入三臺收割機作業,計劃300畝小麥全部收割完成。”6月7日上午,在西安市高新區五星街辦河迪村的麥田里,記者見到了西安市長安區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強。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作為85后經濟學碩士,畢業后的薛強沒有留在城市,而干起了端牢“中國飯碗”、出好自己力這一件事。

6月7日上午,在西安市高新區五星街辦河迪村,西安市長安區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強查看小麥成熟情況。記者 李彥伶攝
從“碩士”到“農民”
“我的父親是‘全國十佳農民’,他一生深愛著秦嶺腳下的這片土地,受父親的影響,我注定要與這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薛強說。
中等身材,皮膚黝黑,頭戴一頂草帽,眼前正在一片麥地撿拾一串串麥穗的人,就是有著“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優秀帶頭人”榮譽稱號、西安市長安區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強。
2012年,從西安工業大學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的他毅然返鄉,從父親手中接過管理農機合作社的工作。
起初,為了與農戶好打交道,薛強從不向主動向別人透露自己碩士研究生的身份,他虛心向農民、專家、技術員請教,不會做,就親自搞起試驗田。
薛強每年做百余個作物品種、農藥、肥料、農機具對比試驗,還曾農藥中毒,但他始終堅守自己的夢想。憑著這股子“鉆”勁和“韌”勁,薛強硬是把自己從經濟學碩士歷練為具備專業農業管理經驗的職業農民。
多年與薛強合作的收割機手任方感嘆道:“我們怎么也想不到一個經濟學碩士講起農業來頭頭是道,背后的付出可想而知,他的精神令人佩服!”
土地托管 促農民增收
“目前合作社土地托管面積為3萬畝,每年病蟲害統防統治11萬畝,還有1.5萬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此外我們流轉了3000多畝地,用于種植糧食。”薛強說,托管的土地覆蓋長安區6個鄉鎮20余行政村。
大量青壯年進城務工,導致土地無法得到有效種植,這讓薛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很快找到了合作社發展的新路徑——土地托管。
據了解,目前該合作社每年以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上門回收托管區小麥良種及優質小麥600萬斤以上,促進農民增收90萬元,帶動相關產業年增加收入100余萬元。
此外,薛強還對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注入了年輕的血液和活力,合辦村集體“糧食農場”。
2018年秋播,薛強與長安區引鎮街道胡家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合辦村集體糧食農場1000畝。農戶以土地入股,享有分紅。
2020年6月,胡家寨村糧食農場1000畝小麥平均畝產量全部超過1000斤,較上年每畝增產300多斤,每斤小麥按照1.1元,每畝地給農戶的保底加分紅款為919.75元。
“土地托管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托管前這家不收那家不種,收割機、播種機來回繞路,托管后實現了規模化經營,降低了種地成本,提高糧食產量。一畝地增產200多斤,成本可以減少200塊錢,一畝地的效益比未托管提高四五百塊錢。解決了外出打工農民的后顧之憂,提升了耕地利用效率。”
“機”“技”融合 助力糧食安全
“使用收割機一天下來能收割60畝,每畝80至100元不等,一年下來增收10余萬元!”收割機手王軍高興地說。
今年46歲的王軍來自漢中,從事農業機械化收割有8個年頭了,4年前開始和薛強合作,隨著合作的深入,實現了致富增收。
“合作社每年定期對社員和機手進行專業培訓,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社員參加合作社后,農機作業比自己獨立操作多盈利20%以上。”收割機手劉軍表示。
據了解,由于充分運用先進的新型農業機械和實施土地托管,機械耕種效率提高50%,機械收割率提高40%,機械油料消耗降低20%左右,農機戶效益提高30%以上,年畝均增加收益180元以上。2021年,該合作社在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塬等地托管土地1萬余畝,平均畝產1100斤,比農戶產量高200余斤。
“在旱塬地無灌溉條件下,我們運用旱作農業新技術、新機具,實現了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實現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希望長豐合作社的模式在中國能遍地開花,真正發揮出典型示范帶動作用,為保障我省糧食安全發揮更大的作用!”談及未來,薛強堅定表示。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