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劉凡銆 記者 趙婧
4月29日上午,在蒲城縣玉女土布專業合作社,伴隨著“咔嗒、咔嗒”的織布聲,只見工人們正坐在傳統木制織布機前,一梭一梭地編織著床單。
“現在生活比過去好太多了!”織布女工方秋葉說,自從來合作社工作后,自己靠每月織布3000多元的收入,給家里添了電視、冰箱、洗衣機等新家電,全家吃得也比過去好了,今年過年還給家人買了新衣服。
方秋葉家曾是蒲城縣許家莊村的貧困戶,主要經濟來源是種小麥、玉米,日子過得捉襟見肘。“過去家里窮,屋里除了一張床和桌子外沒有其他家具,平時就是吃頓葷菜也要考慮再三。”方秋葉說。
2008年,方秋葉的老伴因重病住院,急需一筆醫藥費。為了幫老伴治病,方秋葉想外出打工掙錢,但家里還有孩子需要照管,這讓她犯了難。
恰好這時蒲城縣玉女土布專業合作社在村里成立,方秋葉立即報了名,心想這下可以發揮專長,通過織布減輕家里的負擔了。
“在這里工作,不僅能改善家里生活,還可以照顧家人,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選擇。”方秋葉說,看到自己工作后,村里其他婦女也動了心,抱著“掙錢顧家兩不誤”的想法,做起了織布女工。
“合作社成立以來,社員已從最初的6名發展為現在的280名。”蒲城縣玉女土布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玉女說。
為了讓周邊村莊婦女學會織布,合作社先后舉辦土織布紡織技能培訓班97期,培訓婦女1600人次。
“農家一年四季都有紡車聲,農閑時節更是不停歇。”上世紀90年代末,張玉女嫁入許家莊村時,發現這里還保留著婦女紡線織布的習俗,婦女們經常結伴把自己做的手工制品拿到集市上賣。
“在許家莊村,過去像方秋葉這樣的貧困戶有很多,僅靠種地很難滿足家中開銷,那時我就想為鄉親們做點實事。”在許家莊村生活多年,張玉女經常和村里婦女一起織布、賣布,與大家結下了深厚感情,對她們生活的艱辛感同身受,她決心要改變村里落后面貌。
“如果將蒲城土織布技藝做成產業,是不是就能幫助鄉親們增加家庭收入?”張玉女敏銳地捕捉到了商機。
2000年,張玉女開始把身邊會織布的婦女組織起來。但不久她就發現,這種分散式合作模式制約著土織布的產業化發展。2008年,她在許家莊村成立了蒲城縣玉女土布專業合作社,幫助周邊婦女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歷經14年發展,合作社生產的產品日趨多樣化,從最初的床單,發展到床上用品八件套、服裝和手工藝品。這幾年,張玉女緊跟市場潮流,帶領合作社研發出了包括手帕、香囊、手提包、旗袍、唐裝等在內的3大類60多個品種,每年僅是“玉女”牌床上用品和服飾就達20余萬件(套),年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103戶貧困戶由此脫貧致富。
2018年,為帶動更多周邊貧困群眾增收,張玉女決定擴大土織布產業規模,帶頭建起了蒲城縣荊姚鎮玉女手織布扶貧文化產業園,下設物流配送、電子商務、手織布技能培訓三個中心,有包裝、保潔、門衛、運輸、銷售等200多個工作崗位,并在西安、銅川等地開辦了51個土織布產品展銷窗口,帶動周邊1000多名群眾實現就業。
這一年,家住蒲城縣荊姚鎮板橋渡村的貧困人員李英來到產業園,開始從事線上銷售工作。
“生活越來越有奔頭!”李英高興地告訴記者。
如今,李英一家不僅吃穿不發愁,還有了積蓄。這幾年,盡管受疫情影響,但土織布產品每年線上銷售額穩定在上千萬元,李英每月都有穩定的工資收入,不用為家庭開銷發愁。
“接下來,我們希望迎合現代年輕人的消費需求,拓展銷售市場,不斷創新土織布產品開發理念,與時下潮流元素結合,在土織布產品的設計上開發出新花型樣式,研發出更加輕薄、質軟、保暖的水洗棉面料,讓‘玉女’牌土織布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張玉女充滿信心地說。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