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通訊員 成皎潔
秦創原成立以來,省科協深入實施助力秦創原建設“12621工程”,組建科技服務團隊,打造優質創新創業平臺,助力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
按照“12621工程”規劃,到2023年,我省將推動建立1個院士之家、10個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10個園區科協;形成100項決策咨詢建議、托舉100名創新創業人才、組建100個專家服務團、培養100名企業技術經理人、推廣轉化100項科技成果、引進扶持100家科技型企業;培訓1000名企業一線工程師,服務1000家企業和1萬名科技工作者。
集聚創新資源搭建供需橋梁
“我們利用省科協賦予的平臺,匯集高校、科研院所資源,為企業更好地提供各項服務,助力各類創新創業團體實現自己的目標。”中船航天創新中心負責人李征說。
中船航天創新中心科學技術協會聯合體,是由陜西海戎泓遠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組織成立的我省第一家科協聯合體,位于西安航天基地。創新中心利用中船重工及深圳海洋融創研究院的社會資源、行業資源和豐富的雙創經驗,對企業開展軍民融合服務,推進企業與大院大所合作,摸排梳理海洋、航天科技產業鏈及企業技術需求,瞄準相關學科領先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實現產學研金精準對接,及時轉化科技成果。
中船航天創新中心充分發揮科協聯合體的組織協調優勢,通過校企聯合、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多種載體激發企業科技發展動力和活力,目前已建有2個院士工作站、2個超算研究中心、1個碳中和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中心。
“我們結合西安航天基地國家級超算中心資源,為孵化器內的企業及省內各院士工作站提供算力資源,把有算力需求的企業及院士站和超算中心對接起來,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李征表示。
目前,創新中心所在的西安航天基地積極推動產業數字化發展,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契機,多管齊下整合基層科協資源,探索各類孵化器聯合建立企業科協,為科技工作者營造創業無憂、大展所長的創新生態,成為省科協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主動融入陜西高質量發展大局的一個縮影。
院士專家幫忙助推企業發展
2020年,陜西中天盛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入駐中船航天創新中心,公司研發團隊自2009年開始,參加我國“實用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理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煤炭行業第一位科學院院士宋振騏牽頭的“北皂礦海域首采面試采前重大安全技術課題”項目,會同相關院校一起進行水質自動化監測系統的研制工作,并獲得多個獎項。
通過多年持續攻關試驗,陜西中天盛隆建立了煤礦透水/突水預警閾值分析的數學模型,研發出專門針對煤礦水害的監測預警綜合系統,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礦井水水質自動、連續、實時監測的產品,能夠有效預警煤礦透水/突水事故的發生。
“我們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對2009年開始做的水質系統進行產業化升級改造,同時配合宋振騏院士進一步做煤炭行業先進技術的研發工作,聯合培養高科技技術人才,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創造價值。”陜西中天盛隆總經理趙一帆表示。
目前,我省科技型企業普遍存在產業鏈銜接不暢等難題,創新成果難以實現產業化,而創新中心正在積極發揮通道作用,讓產業鏈“串珠成鏈”。
趙一帆表示,省科協給予公司很大幫助,尤其是聚焦產業鏈薄弱環節和技術瓶頸布局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打通產業鏈合作鏈;另一方面依托院士工作站更好地發揮人才智力優勢,提供尖端技術,使公司能夠站在全球煤炭開采安全領域的技術制高點。“這也是工作站對企業而言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據介紹,下一步,省科協將充分發揮院士領軍帶動作用,把工作站建成引領創新發展的平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基地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更好地服務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