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如何更好“養老”建言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博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溫顯來建議,提高新建小區及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劃的建設要求,按照新建居住小區人均不少于0.2平方米配建養老服務設施,落實與住宅規劃、建設、驗收、交付使用上的同步。
全國人大代表、南昌航空大學校長羅勝聯對“村級養老”進行了深入調查。他建議,將“村級養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體系,各級政府應該盡快完善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政策,將“村級養老”機構建設納入城鄉規劃總體布局。各農村互助養老中心在滿足老人吃住等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基礎上,還從精神文化和情感慰藉等服務領域入手,廣泛為農村老年人開展文化娛樂、日間照料等服務。
養老服務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確保按時足額發放。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農委主任委員劉金接則建議,由中央財政設立養老服務專項資金,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規模、養老服務工作績效等因素切塊下達。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發展改革部門在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分配時應充分征求養老服務工作主管部門意見,切實提升資金投入的精準性、有效性。
如何打通養老“最后一公里”,讓“老有所安”?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偉看來,應加速對養老機構專業人才的培養,對養老人才培育培養進行頂層設計,拓寬養老護理人才的職業發展前景。他建議,一是開展從業人員職業培訓和資格認證,對已在職在崗人員開展定期技能培訓與業務水平學習,對養老管理服務人才要進行職稱評定,強化專業化、多元化培養;二是推動校企合作,促進養老機構與院校建立定向培養模式,對實施產教融合、開展養老管理服務人才專業化培養的機構予以適當的財政支持;三是為從業人員提供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對養老機構引進專業養老管理服務人才的補貼力度,以減少人員流失;四是鼓勵執業醫師依法到養老服務機構進行多點執業,加快養老機構人才資源的共享互通。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認為,當前,老年人“數字鴻溝”仍然存在;老年康復產品的智能化、實用性仍需要提升;老年陪護關愛有待提升;社會公共服務供給需要加強。對此,劉慶峰提出了三方面建議:一是針對養老護理人員短缺現狀,加快推進康養機器人的成果轉化,在康復訓練和安全監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開展社區機構等多場景的應用試點,支持相關成果轉化及應用推廣,增強醫療衛生機構為老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二是為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數、實現陪伴關愛,推動陪伴機器人專項課題研究,尤其加強科技創新和產品支撐。支持相關的多模感知、情感計算、主動對話、虛擬形象等相關關鍵技術與陪伴機器人產品研發。布局創新平臺,支持基礎與應用研究,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三是以健康狀況取代年齡約束,擴大老年文化服務和健身服務供給,營造優待、善待老年人的良性氛圍。在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空間中充分考慮老年群體的需求權益,為老年人的健身娛樂等服務提供更加合理的支持,保障老年群體的活動權利。
綜合自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