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彥伶
蘋果產業是陜西優勢特色產業,對我省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義重大。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業特色產業“3+X”工程,我省以蘋果為主的水果產量達到1896.46萬噸,“小蘋果”作為千億級“大產業”受到高度重視。
按照國家現代果業發展“優布局、控規模、調結構、轉方式、提品質、增效益”的總體要求,加快陜西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轉型升級”戰略目標,仍面臨諸多挑戰。
如何發揮陜西地域優勢,加快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省政協委員劉宗平、徐長玉、張保軍圍繞做大做強陜西蘋果產業提出了建議。
人才問題亟待破解
陜西是中國的蘋果主產區,其中洛川蘋果和白水蘋果引領著中國蘋果市場行情的風向標,凸顯了陜西蘋果的重要地位,但也存在著總體效率和質量不高等問題。
“庫存量大,銷路不暢;品種老化,品質下降;勞動力不足,面積下降;農資市場,亂象叢生。”省政協委員、寶雞市陳倉區綠豐源蔬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宗平直指我省蘋果產業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了解,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和疫情影響,我省蘋果收購量較往年大幅減少,蘋果庫存量較往年明顯增加,銷售難度進一步加大。
“加大力度,多方營銷;引進良種,提高品質;培肥地力,綠色生產;引進機械,節省人力;吸引人才,科學作務。”劉宗平建議,應全方位多媒體融合宣傳,利用網紅帶貨、電商直播、展銷會和品牌店等方式,線上線下全方位推廣,加強與農業類高校合作,建設試驗基地,培育特色品種。
劉宗平還建議,加大新果農培訓力度,傳授科學的種植思想和技術,吸引有理想、有專業知識和熱愛農業的年輕人回鄉創業,成為新時代果農。
推進縣域產業發展
“洛川蘋果”是陜西果業的代表符號。近年來,洛川縣全面實施“蘋果引領”發展戰略,建成國家級洛川蘋果批發市場、產業后整理示范園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國家蘋果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一批示范平臺,“洛川蘋果”品牌價值以687.27億元高居全國水果類榜首。
省政協委員、延安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徐長玉說,蘋果產業已成為洛川農民的致富產業和鄉村振興的基礎產業,加快在洛川打造陜西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是產業升級、農民富裕的必由之路。
徐長玉建議,按照“一縣一策”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支持洛川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項目打造,支持洛川以蘋果為主園區發展,促進果業高質量發展。同時,支持洛川在北塬、中塬、南塬三個區域再規劃布局3個園區,形成以“縣城蘋果產業園為中心、3個鄉鎮產業園為依托、輻射帶動全縣蘋果園”的“1+3+X”體系,構建起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將其打造成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重要平臺。
實現全產業鏈動態建設
近年來,特色鮮明、經濟效益顯著、輻射帶動力強的陜西蘋果產業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但隨著中高端市場的競爭激烈,陜西蘋果產業面臨著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
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保軍說,調整生產規模、優化區域布局和調整品種結構,加快經營模式革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生產效益,是新階段蘋果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推進全產業鏈建設,因地制宜選用適宜品種,合理布局;選擇合適樹形,做好建園與改建工作;加強果園科學管理,重點抓好修剪、拉枝、疏花疏果及水肥一體化等工作。”張保軍表示,在采收、裝箱、儲運和銷售工作中,結合多元化個性需求、精細化工作,不斷延伸價值鏈和效益鏈,樹立陜西蘋果產業的特色和風格,實現核心競爭力。
張保軍建議,要實現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動態、精準高質量發展,助推我省蘋果產業再上新臺階,提高陜西蘋果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美譽度。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