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中禮饃非遺傳承人黨亞賢正在教孩子們制作花饃 受訪者供圖
□ 記者 趙婧
色彩繽紛的禮饃、精美喜慶的剪紙、栩栩如生的皮影……這些非遺技藝曾承載著無數國人記憶中“年的味道”。而在2022年春節期間,西安市碑林區文化館攜手十余位陜西非遺傳承人,通過“云”形式讓“陜味”傳統文化溫暖了千家萬戶。
大年初一,在碑林區文化館推出的“云享文化,匠心傳藝”系列視頻中,關中禮饃非遺傳承人黨亞賢與一群孩子通過揉、捏、按、剪、扎等工序,將手中的面團變成了一個個生動形象的“小老虎”,為大家帶來吉祥的祝福。
“關中禮饃也叫花饃,一般是用小麥面粉制作成各式花樣后蒸成的,根據不同的花色、大小、形狀,其寓意和用途也不相同。”據黨亞賢介紹,在關中傳統習俗中,逢年過節、走親訪友都要攜帶禮饃,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大年初二,佩戴著用紅色剪紙特制的頭飾和耳環,西安剪紙傳承人涂永紅在線上為網友展示了新巧別致的剪紙文創產品。無論是鑲嵌在畫框中的精美剪紙畫作,還是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的剪紙賀卡,都讓眾多網友直呼“忒色”。
“傳統西安剪紙常借助漢字諧音、生物特性、民俗文化等要素,將吉祥紋符巧妙運用于剪紙藝術創作中。隨著社會發展,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希望通過改良創新,讓傳統剪紙藝術煥發出新的活力。”涂永紅表示。
“這次線上活動,不僅為群眾營造了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更通過‘云’平臺的傳播方式,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了非遺技藝的文化魅力。”碑林區文化館館長王敏邊說邊拿起花饃、剪紙制成的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向冬奧運動員和廣大觀眾送上了特別的春節祝福。
線上非遺“陜味”十足,線下展示也精彩紛呈。大年初三,在新建成的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區,一些身著漢服的游客行走在造型時尚的建筑群中,耳邊傳來陣陣歡快的鑼鼓聲,伴隨時而高亢時而纏綿的秦腔曲調,游人感受著新年里濃郁的“西北風”。
《三娘教子》《拾玉鐲》《秦瓊觀陣》……在文化街區中心大舞臺上,一曲曲經典秦腔唱段演繹著秦聲秦韻的獨特文化魅力。年輕人體味文化新鮮,小孩子瞧得目不轉睛,老戲迷們直呼過癮。由于疫情防控需要,駐足的眾多觀眾井然有序地保持著觀看距離。
為慶祝西安易俗社成立110周年,在距離街區不遠的西安易俗社小劇場,主辦方還通過DIY傳統木版畫、戲曲臉譜繪制、穿戲服體驗拍照等非遺互動活動,讓群眾感受秦腔穿越千年而來的現代“潮味”。
“兒時記憶中的春節又回來了”“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中發揚光大”……觀眾們意猶未盡。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大年初二到正月二十一,易俗社文化街區將持續舉辦近50場秦腔惠民演出活動。屆時,將有眾多秦腔名家新秀為大家帶來更多別具陜西“忒色”的新春體驗。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