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趙婧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2021年3月,我省全面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旨在集聚科技創新資源,促進科技、金融、產業、人才有機結合,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步伐,把我省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如何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如何為科技創新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如何吸引和留住“高智”人才?在今年省兩會上,劉小強、謝慧瑩、袁京連等委員圍繞加快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發展建諍言獻良策。
“產學研”協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讓科學研究‘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實現‘出成果’與‘用成果’有機統一,是秦創原平臺下一步發展面臨的重點課題。”省政協委員、陜西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劉小強說,秦創原在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過程中,仍存在“產學研”協同機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結合不緊密、缺少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企業等短板。
劉小強建議,建立“產學研”協同對接機制,打造“科學家+工程師”團隊,引導高校、科研機構入駐秦創原,營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圍;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產學研”合作方式,形成企業主導、利益共享、風險公擔長效合作機制。
“龍頭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在‘產學研’融合過程中各具優勢。”劉小強認為,龍頭企業資金實力雄厚,擁有完整的供應鏈和高效的銷售服務體系,可以幫助科研院校盡快將學術成果落地轉化。而中小微企業具有創新成本低廉、聚焦“高精尖”技術、產品迭代升級速度快等特點,可以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
他建議,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精準施策扶持不同創新主體,以加速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為主線,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強化孵化器載體建設,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瓶頸,以“產學研”協同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為科創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
據資料顯示,截至目前,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已引入孵化器6家、專業服務機構38個,目前10余家孵化載體正在洽談入駐。如何當好“店小二”,為科創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省政協委員、浐灞管委會副主任謝慧瑩認為,首先要實施服務升級,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謝慧瑩建議,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技術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和公共技術平臺建設;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簡化企業辦事審批程序,嚴格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制定住房、醫療保險、教育、薪酬等獎勵激勵政策,為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創造條件。
針對中小微企業發展中融資難“痛點”問題,謝慧瑩在調研中發現,秦創原孵化的中小型科技企業資產規模普遍較小,而且缺乏可以為銀行抵押的固定資產,因此可獲取大規模貸款的渠道窄、機會少。
“扶持一個企業從小做到大,一般有兩個階段最需要資金支持,第一個是在研發生產階段,第二個是在市場營銷階段。”謝慧瑩建議,政府在做好風險評估后,應利用各類產業扶持資金,精準幫扶處于創業初期的中小微企業“起好步”。而在產品投放市場后,則可以引入風投、基金等社會資本,幫助中小微企業“站穩腳跟”。“但要加強對社會資本的準入監管,保護中小微企業經營自主權。”
“筑巢引鳳”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也是創新的核心要素。省政協委員、陜西長安華科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京連在調研中發現,在秦創原平臺建設中,仍存在人才評價機制不統一、人才評價方式不全面、人才扶持力度差異化、人才監督機制薄弱等問題。
為進一步完善秦創原人才建設,袁京連建議,應通過整合政府人才扶持資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省屬企業自主評價,打造秦創原人才工作品牌,探索以設立秦創原人才發展集團等方式,“筑巢引鳳”,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袁京連建議,探索開展高校(科研院所)、省屬企業自主評價人才,分批次授權省內重點高校(科研院所)、行業龍頭企業自主評價高層次人才,享受相應政策待遇,實現“誰用人、誰評價”,推動人才評價主體多元化發展。
袁京連還建議,舉辦“秦創原杯·技能人才大賽”,釋放更多政策紅利吸引人才;啟動“‘引鳳還巢’人才回歸工程”,吸引陜西籍人才回鄉干事創業;實施“秦創原人才團隊建設工程”,實現以重大人才工程培養、吸引、用好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集中開展科技攻關、新產品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
“希望以秦創原人才工作為典范,推動全省人才生態建設,打破科技人才聚集、科技優勢與經濟發展轉化‘堵點’,全面推動人才市場化、國際化,打造具有陜西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讓陜西成為人才集聚之地。”袁京連表示。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