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海強
“牽牛要牽牛鼻子”。工業園區是地方經濟振興的重要支撐。因而,在雙碳目標、藍天保衛戰、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如何實現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做好“賦能”文章,下好“減碳”先手棋,著力提高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成色至關重要。
一、開展“凝心”行動。一是思想賦能。開展一次“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大討論”,系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縣委《關于聚焦工業化聚力城鎮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縣兩辦《關于支持蒲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發展的意見》,形成共識共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像抓精準扶貧一樣,持續開展“我為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獻一計、辦實事”活動;二是組織賦能。建議成立全縣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建立“領導包聯重點企業、部門包聯企業”“月匯報、季點評”“掛牌督辦、整改銷號、定期考核”等制度,及時聽取、研究和解決項目投融資、規劃用地、人力資源、技術研發等問題;理順高新區領導體制,賦予更多管理職能,切實增強服務能力和水平。
二、開展“強心”行動。一是聚合賦能。打造三個優勢產業集群。樹立競合理念,變“對手”為“隊友”。搶抓省級化工園區認定契機,以清潔能源公司等為龍頭,通過招商引資等形式,對上下游配套企業進行重組、改造,衍生或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集聚,在延鏈、補鏈、強鏈和循環經濟、綠色低碳上做文章,打造精細化工、高端裝備制造、食品工業產業集群,增強園區核心競爭力。二是科技賦能。打造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依托秦創原,以美邦為示范,加強與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承認區位差異,強化共享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進緊缺人才,設立“星期天工程師”“云上工程師”崗位,讓各地專家學者利用周末、空閑時間為蒲城發展提供指導。加快建設研發實驗室,圍繞精細化工等重點產業建立產學研基地,為企業提供產品研發、技術升級等服務。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設立創新研發補助、數字賦能基金,助推科技經濟融合、數字化轉型,增加先進產能,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三是服務賦能。建好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發展既有第三產業管理中心職能,又具獨特的研發中心、現代物流等第二產業運營職能的“2.5產業”,營造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探索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扶持、應急保障資金,“拉一把”符合產業政策、科技含量高、增長性強的企業;設立高質量發展基金,重獎研發創新、品牌創建、上繳利稅等先進單位個人。
三、開展“瘦身”行動。強化危機意識,制定好減碳路線圖。下大力氣優化產業結構。強化引導,出臺淘汰高耗能、僵尸企業辦法。一是稅務賦能。按“多增多獎勵、高質更受益”原則,發揮財政調控作用,對縣級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增幅超過縣級平均增幅的高新技術企業,獎勵縣級分享增量的20%以上,引導企業高質量發展,涵養好稅源;二是土地賦能。按“畝均論英雄”要求,嚴把招商門檻,開展批而未供、閑置土地摸排處置行動。
(作者系蒲城縣政協經濟委主任)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