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無時無刻不在想辦法,想得腦仁疼。”今年中秋,西安市碑林區第三愛心護理院院長司冬梅帶著工作人員,為老人們準備了豐盛美食,策劃了趣味活動。她把現場的一些花絮剪輯成短視頻,發布在朋友圈,希望能夠慰藉老人家屬的思念之情。而在一派喜氣洋洋的節日氛圍背后,司冬梅其實還有些許隱憂。
由于國內本土疫情零星散發,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時有發生,自7月底以來,西安市養老服務機構實行新一輪封閉式管理,謝絕一切探視探訪活動,同時要求工作人員定期進行核酸檢測,加強內部防范和管控。
“老年人是病毒感染高危人群。作為養老服務機構,首先要繃緊‘思想弦’,全力筑牢老年人安全屏障,但要維護各個環節正常運轉,壓力極大。”司冬梅說,養老行業的第一屬性是公益性,不少養老機構在起步后的較長一段時間里都處于虧損狀態。“尤其眼下疫情反復,儲備防疫物資,定期核酸檢測,提高一線護理員津貼,這些成本更令民辦養老服務機構捉襟見肘。”
入住率不足,是當下養老機構經營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閻良區德瑞養老院院長王瑞說,對民辦養老機構而言,入住率就是“生命線”。“由于防疫實行封閉式管理,無法接收新入住老人,加上原來在住老人自然流失,目前入住率下降超過20%。此外,護理員連續在崗不能休假,上調薪資也拉高了用工成本。”
談起創辦養老機構的五年,西安碑林區康福得護理院院長申驍韜直言“挺困難”。“我們的床位直到去年才基本住滿,現金流‘回正’。”
2017年,懷揣“讓更多老年人體面、有尊嚴地安享晚年”的愿望,申驍韜和幾個朋友合伙,投資創辦了這家康福得護理院,但因為“民辦非企業”性質,讓護理院一度陷入融資困境“。由于養老行業短期回報率低、盈利周期長,社會資本看不上。”
于是,申驍韜跟合伙人到處借錢,自籌資金改建、裝修、購進設備,用服務口碑逐漸打開市場。申驍韜算過一筆賬:入住率只有達到90%,護理院才可以基本實現收支平衡;如果入住率掉出75%的紅線,就將入不敷出。
因為有過從醫的經歷,申驍韜深知臥床老人對專業照護的需求,他建立并完善18項護理規范,從換紙尿褲到洗頭、翻身,一一強化訓練護理員業務技能。“不過,優質服務相應的成本也是可觀的。”申驍韜說,封閉式管理期間,護理院8位醫生、16位護士肩負的照護壓力同時加大,投入防疫的時間成本和人員成本比平時高出10%。“再加上謝絕家屬探視,家屬難免產生抵觸情緒,導致部分交費滯后,也給我們管理運營帶來一些困難。”
“老人也不理解,商場開放了,學校開學了,怎么養老機構還不讓自由進出呢?”西安曲江老年公寓院長柏玲說,部分老人有定期外出需求,比如去銀行取錢,到醫院看牙、檢查眼睛。眼下只能調劑院內醫務工作人員幫助解決急事難事。“這期間,我們還要增加排班,豐富老年人日常活動,多陪他們聊天,緩解負面情緒。”
記者從西安市碑林區民政局了解到,為了緩解民辦養老服務機構防疫成本壓力,區民政局及時調配社會捐贈的防疫物資下發到有關機構,并促成醫養結合養老機構與普通養老機構“結對子”,在院感知識培訓、防控流程等方面給予一定專業支持。
西安市民政局養老服務和慈善事業促進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正協調市級財政安排福利彩票公益金對養老服務機構提供3個月核酸檢測費用專項補貼。同時,提前兌現養老機構運營獎勵,幫助養老機構克服經營困難,實現健康發展。
據陜西省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會長杜學孔介紹,目前,全省各地正根據當地防疫政策,研究養老機構項目補貼事項,更好地調動市場積極性。
去年7月,丹鳳縣商丹養老公寓有限公司開始試運營,坐擁生態宜居的環境優勢,公司總經理張娟與國內很多大型養老集團對接了旅居養老項目。“原來構想的發展藍圖很美,家政服務+技能培訓+社區日間照料+旅居養老,業務板塊設計得較為齊全。但疫情曲線一有抬頭,我們所有業務必須叫停。”張娟說,人員不能流動、不能聚集,相當于給每塊業務都打了個“×”。
作為商洛市政協委員,張娟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應及時開展摸底調查,大力宣講惠企紓困政策,加大對養老行業的幫扶力度,進一步落實金融支持、稅費支持、財政補貼、穩崗就業等優惠政策,幫助涉老企業渡過難關穩定發展。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對護理人員、老年科醫生、營養師,甚至心理咨詢師、安寧療護專科護士、健康管理師等專業人才的需求將持續上升。”省政協委員、陜西祈康醫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洪潔認為,一方面,應分類分步落實國家有關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在用地、規劃和建設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滿足多層次養老需求;另一方面,在鼓勵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市場的同時,還應充分調動社會公益力量,推廣“時間銀行”志愿服務模式,加強精細化管理,進一步優化養老服務供給。
省政協常委、西安唐城醫院董事長尉競飛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民辦養老機構籌資機制,穩定資金來源,適當簡化補貼獎勵的條件和方式,對公辦、民辦養老服務機構一視同仁,合理引導社會預期,提高養老服務資源利用率。同時,民辦養老服務機構要明確自身核心定位,增強自身“造血”功能,豐富服務內容、優化服務方式,滿足老年人多元化養老服務需求,以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服務贏得市場認可,實現可持續發展。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