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孫高菊
一項核心專利,成就一個企業,形成一個產業。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因素,是國家經濟轉型發展的戰略型資源,也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基本要素。因此,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和服務,就意味著掌握驅動經濟發展的“命門”。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陜西省有效發明專利總量和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分別達到5.5萬件和14.1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476件;商標有效注冊量49.03萬件,累計獲批86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著作權登記數2.01萬件……
陜西坐擁豐富的科教資源,在激烈的市場角逐中,如何將優勢轉化為發展動力,搶占產權變現高地?6月24日,一場關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月度協商座談會在省政協機關八樓會議室舉行,與會政協委員、專家學者會聚一堂各抒己見,在協商交流中碰撞智慧火花,凝聚思想共識。
會上,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主任董小龍在作調研情況說明時指出,近年來,我省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在良好發展勢頭的背后,存在企業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和保護意識不強、全省知識產權服務管理體系不完善、保護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這些都成為阻礙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良性發展的“攔路虎”。
“要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大知識產權經費投入”“完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直面存在問題,與會委員和專家在發言中緊扣具體問題提出一條條務實建議,為“十四五”時期我省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集智聚力。
健全的制度是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重要前提。省政協委員、民革陜西省委會秘書長崔彬建議,國有資產監管部門及委托監管單位應會同知識產權相關管理部門,明確并落實企業主要負責人履行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第一責任人制度;在重大項目投產前,政府各級部門應對所涉及的技術專利,建立知識產權評議制度;對享有較高知名度、具有較大市場影響力、容易被侵權假冒的注冊商標,要建立健全重點商標保護名錄制度。
法立于上則俗成于下。反思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缺少法律約束是原因之一。會上,多名政協委員建議,提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加大對知識產權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
“要重點打擊鏈條式、產業化知識產權犯罪網絡,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加大涉嫌犯罪案件移交工作力度。”省政協委員、銅川大數據產業園運營中心主任劉振宇認為,保護知識產權不僅要打擊知識產權侵權和犯罪,還要加強知識產權宣傳教育,提高社會公眾的知識產權維權意識,營造尊重知識產權的文化氛圍,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預警防范機制,構建起公平競爭、公平監管的創新創業和營商環境。
民營企業是陜西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但因自身實力等原因,民營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往往忽視對知識產權的自我保護和事前保護,在企業科技創新成果被侵權時沒有足夠的能力用法律維權。
作為一名民營企業家,省政協委員、西安通飛航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輝在會上表達了行業的訴求。他說,我省科教資源優勢顯著,也隨之誕生了大量技術優勢明顯的小微型科技企業,但因為多方面原因,企業科技成果無法得到有效保護。希望能設立知識產權培訓專員,幫助企業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省臺盟在調研時也重點關注到民營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會上,臺盟陜西省委會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陳玉玲建議,要通過政策宣講、融資對接、協作簽約等多種形式,組織面向民營企業領軍人才、管理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等開展多層次、精準化知識產權培訓,進一步增強民營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搭建民營經濟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就侵權判定、維權以及申請專利、復審等提供專業化服務;通過建立健全符合民營企業特性的法律法規體系等措施,不斷優化知識產權保護的社會環境。
省知識產權局黨組書記、局長侯社教在回應委員關切時表示,去年省知識產權局針對全省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工作人員開展了9期培訓,下一步計劃聯合省國資委、省教育廳、省工商聯等部門開展分組培訓,并聘請全國專家為企業培訓相關知識。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應將知識產權保護教學嵌入基礎教育工作之中。“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教育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的有力支撐。”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西安市雁塔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常成成說,開展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有利于激發學生保護意識和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但我省這項工作起步較晚,很多學校仍處于摸索階段。
他建議,應合理設置階段性教育目標,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形成基本的價值觀念;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好各類教育資源,從知識學習、能力發展和觀念生成三個維度,不斷完善有效的教育體系。
圍繞提升陜西品牌建設,省政協委員、陜西法智律師事務所主任雷西萍說,品牌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是企業核心價值的體現,具有宣傳推廣產品、承諾產品質量、維護產權專用權、充當競爭工具的特殊功能,建議將品牌戰略納入“十四五”規劃,制定支持品牌戰略的政策措施,引導和幫扶企業打造全國知名品牌,尤其是要打造本土品牌,讓“陜西制造”成為優質產品的標志。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