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陜西正式進入絲博會時間。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第五屆絲博會)在西安市舉辦。本屆絲博會以“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為主題,除了開幕式暨主旨論壇,還策劃舉辦了多項重要活動。西安港以開放奮進的姿態驚艷亮相此次絲博會。

在絲博會現場,國際館、中國館、陜西館、智能制造館、綠色產業館、文化產業館、鄉村振興館風格各異,全面展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各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陜西省各市(區)整體形象,西安國際港務區以臨港經濟發展新魅力精彩亮相。在國際會展中心展區南側,國際港務區展位以清新的藍色為主色調,展品琳瑯滿目,各具地方特色,這些都是搭乘中歐班列長安號“走出去、引進來” 的,展位展示出了國際港務區加速奔跑在“一帶一路”上的新形象、新格局。

作為陜西省、西安市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撐和平臺,國際港務區是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現代化國際示范區和第十四屆全運會主場館所在地。西安國際港務區以“建設內陸第一大港,服務全國向西開放”為目標,以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為突破,全力推進港產、港貿、港城一體化融合發展。西安港是獲批全國首批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級多式聯運示范基地,成為全國唯一具有國際、國內雙代碼的“內陸港”,目前正在加快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園區擁有總占地5600畝的亞洲最大鐵路物流樞紐—西安國際港站,約800畝的公路樞紐,4.67平方公里的西安綜合保稅區,以及鐵路一類、公路二類口岸,糧食、肉類、整車指定口岸等開放平臺。中歐班列長安號作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物流通道和聯通歐亞的絲路使者,目前穩定開行15條干線,覆蓋亞洲、歐洲的45個國家和地區,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國內29個省份的貨物在這里集散分撥。襄西歐、徐西歐、蚌西歐、冀西歐、廈西歐、唐西歐、永西歐、渭西歐、貴西歐、蕪西歐、安西歐、榆西歐、常西歐、宛西歐、漢西歐開行,輻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晉陜豫黃河三角洲等主要貨源地。中歐班列長安號已成為運輸時效最快、智能化程度最高、線路輻射最廣、服務功能最全、綜合成本最低的“五最班列”,初步形成了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和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

東莞威碼遜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雙全正在向客戶介紹他們公司的特色產品,作為剛剛落戶國際港務區的加工制造業企業,李雙全也是首次代表企業參加絲博會。“我們之所以選擇在國際港務區扎根發展,看中的就是它在‘一帶一路’上的重要位置和良好的營商環境,我們的產品可以直接搭乘中歐班列長安號走出去。” 李雙全介紹,該企業生產的智能收銀設備銷售已輻射全國。“希望今后能扎根國際港務區,將產品銷售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去,讓企業走向全球。”

俄羅斯的面粉、荷蘭的奶粉、日本的面膜……特色進口商品吸引了許多看展的群眾駐足選購。“比線下買便宜多了,商品保真還低價,真不錯!”在絲博會現場展示的很多產品,已經乘坐中歐班列長安號走向了土耳其、哈薩克斯坦、德國等國家,不僅大大節約了企業成本,也有效提高運輸效率,受到了國外客戶的一致好評。陜西思贏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李青安介紹,他們的產品主要應用于電競行業,隨著中歐班列長安號線路越來越多,國外客戶訂單也隨之上漲。“非常感謝政府給企業搭建這么好的平臺,希望在絲博會上能遇見更多合作伙伴,幫助企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國際港務區充分利用中歐班列長安號物流通道優勢,建設金融倉、保稅倉,構建產業供應鏈金融體系,有效破解制約企業發展中物流成本高,流動資金緊的難題。今年以來,國際港務區加大東南沿海產業轉移企業招引力度,引進了康佳智能科技產業集群、匯芯未來信息、灰熊視創等消費電子企業及上下游企業30余家,打造研發生產基地,總投資約300億,預計年產值超過500億,真正做大“長安號+產業發展”規模。國際港務區大力發展臨港產業、電子商務、商貿服務、物流金融、文體健康等主導產業,全力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現代產業集群。
“國際港務區圍繞中歐班列長安號、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國際物流通道、開放型經濟平臺等核心元素,展示了走出國門的先進制造業代表產品,進口特色商品,以及園區建設新面貌。”西安國際港務區招商一局副局長張琳介紹,從絲博會籌備階段到召開期間,國際港務區參與、主辦、協辦的活動有20多項,通過商務部和陜西省政府主辦,國際港務區協辦的“助推絲路電商集結 共享中歐班列機遇——2021‘絲路電商’合作 (西安)圓桌會”、陜西省與主賓國斯洛伐克主辦,國際港務區協辦的“中國(陜西)——斯洛伐克經貿合作及文化旅游交流會”等活動,向全球多維度展示西安港的蓬勃新姿。

在十四運來臨之際,國際港務區通過本屆絲博會向全球、全國展現了園區港產、港貿、港城一體化融合發展的大好形勢。園區正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努力成為“絲路新C位”。(張楚翌 通訊員 王惠玲 )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