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鞏固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果,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全國兩會上,我省代表委員們認為,近年來,陜西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狠抓生態環境整治,三秦大地綠色版圖由“淺綠”向“深綠”漸進。面對新時代新要求,要更加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不斷加快美麗陜西建設步伐,讓我們的家園擁有更多碧水藍天。
加快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建設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
“秦嶺陜西境內分布有陸生脊椎動物587種,約占全國總數的10%,其中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被譽為‘秦嶺四寶’;有種子植物3400多種,占全國總數的12%。此外,還分布著3000多種藥材、3300多種昆蟲……”提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全國人大代表、省林業局副局長昝林森深感責任重大。
昝林森認為,建立秦嶺國家公園,有利于形成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持續增進人民福祉。他建議,充分匯聚政府、社會、市場等多元力量,共同推進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構建秦嶺國家公園建設新機制;盡快編制“數字秦嶺國家公園”建設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整合地理信息、電子政務、安全監管、物流服務、數字裝備等應用系統,通過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讓秦嶺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生態治理和教育展示邁入智慧化階段。
推進漢江丹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
陜西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起始端,不僅是“南水北調”的核心水源地,更是漢江、丹江的發源地。據了解,漢江、丹江流域為中線工程提供了70%的水量。
“應把漢江、丹江流域治理上升為國家戰略,合理安排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任務,加強漢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李香菊建議,制定相關規劃,形成國家支持、全省統籌、地市實施、多方聯動的工作格局,確保漢江、丹江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順利進行;根據區域實際,鼓勵林農積極培育林下藥材、森林蔬菜和林下生態養殖業,大力發展立體林業和循環經濟,提高林農收入,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健康有序開展。此外,應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推進漢江、丹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
讓藍天白云成為幸福底色
數據顯示,2020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4%;平均優良天數287.8天,同比增加22.5天。綠水青山、藍天白云已成為群眾日常生活的“幸福底色”。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這讓全國人大代表、山陽縣南寬坪鎮安家門村黨支部副書記寧啟水倍感振奮,“陜西是能源大省,清潔能源資源豐富,要進一步推行清潔能源生產,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不斷推進電氣化建設,推廣以電代煤、以電代油,充分發揮電能清潔、安全、便捷等優勢,減少煤炭和石油消耗。”
寧啟水建議,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開展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創建活動,共同描繪好我省天藍、地綠、水清的動人畫卷。(記者 劉楓 鄭斐)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