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趙婧)9月15日,記者從省政府“打贏脫貧攻堅戰共圓全面小康夢”系列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2018年延安市實現區域性整體脫貧,19.52萬人告別“窮日子”,截至目前貧困發生率從13.2%降至0.56%。實現整體脫貧后,延安健全完善十項長效機制,抓實抓好全國脫貧攻堅經驗交流示范基地建設,全面“對標補短”,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一是健全完善監測預警動態幫扶機制。通過常態化實時監測預警和運用市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分析預警,及時研判返貧致貧風險,今年以來,對邊緣戶489戶1304人、脫貧監測戶400戶1161人,逐戶逐人落實幫扶措施,防止致貧返貧。
二是健全完善穩定增收帶貧益貧機制。持續發展長效產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684個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光伏扶貧等經營主體帶動4.7萬戶貧困戶,占建檔立卡貧困戶的78.18%。同時,加強勞動技能培訓,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今年以來13個縣市區舉辦地方特色小吃職業技能培訓班40期,累計培訓4000多人。
三是健全完善“三保障”鞏固提升機制。精準落實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安全住房、兜底保障等政策,全面落實易地扶貧搬遷“1+7”后續幫扶政策體系,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剩余在冊貧困戶4981戶8544人“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全面達標。
四是健全完善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管護運營長效機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好更要用好,對9149.8公里通村公路、3429處飲水工程全部落實了縣鎮村三級管護責任,通過政府財政補助、社會資本投入、企業個人捐助、村級集體經濟收益等渠道拓寬經費來源,2019年以來,市財政落實安全飲水養護資金320萬元、道路維護資金7194萬元,確保了基礎設施長期發揮效益。
五是健全完善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機制。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實施村集體經濟重點村扶持行動、示范村培育行動、空殼村清零行動,全市1784個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組織全覆蓋,2019年有經營性收入的村集體經濟組織達1502個。
此外,延安還通過健全完善鄉村治理長效機制、扶貧資金投入及風險防范機制、駐村聯戶幫扶常態化機制、消費扶貧機制、扶貧資產運營管理長效機制,不斷提升脫貧攻堅質量和成色。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