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蔣維博
雨過天晴,印臺區紅土鎮孫家貶村內,一排排海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沿著山坡綿延數百米。
村民楊正發趕往光伏板裝置區開始工作,放鴨子、收鴨蛋、喂食、添水,忙的不亦樂乎。“這份工作收入穩定,又離家近,還能顧上地里的活。”說起眼前的這份工作,楊正發很是滿意。

農光結合,劉小紅在光伏下采摘蘑菇
印臺區地處陜西省中部關中平原與陜北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山多溝深、土地貧瘠,不少土地常年撂荒。和其他村民一樣,楊正發以前也是守著土地過日子,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2017年開始,印臺區挖掘盤活閑置空地、荒山資源,在全區實施光伏扶貧項目。楊正發的生活從此有了轉機。
從設計、打樁,到后面的安裝,并網發電,楊正發每天都會來看看。因離家近,光伏電站建成后,村里就給楊正發提供了工作崗位——光伏電站清潔員。“一年3000塊錢,活也不重,主要就是清潔板上的衛生。”楊正發說。
“村上光伏扶貧電站占地18畝,一畝地每年流轉費500元。去年發放勞務費用近1萬元,為79戶貧困戶每戶保底分配400元。”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賀文孝說,為了用活光伏項目,他們將光伏板下閑置土地以每年6萬元的費用承包給農牧養殖公司,從去年12月份開始在光伏板下養鴨子。
“現在,我又在這養鴨子,每月能掙2400塊錢。跟著這光伏發電產業,家門口就能掙到錢。”楊正發說,現在兒女相繼就業,他也有了穩定的工作,家里種植的玉米、蘋果的都能照看上,日子是越過越有奔頭。

孫家砭村太陽能光伏
同在紅土鎮的東王村,47歲的脫貧戶劉小紅正在光伏板下采摘蘑菇,她告訴記者:“一天在這采摘蘑菇,差不多就能掙七八十元。再加上參與除草清潔的活,一月下來能掙近3000元呢。”
2018年10月,東王村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并網發電,該項目占地面積14.35畝,共有光伏板1364塊,每年收益可達20萬元。今年,東王村又以承包形式,在光伏板下發展食用菌種植項目,帶動全村38戶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據了解,印臺區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總規模14.536兆瓦,覆蓋41個貧困村、26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按照“區運營、村分配、戶受益”原則,印臺區出臺了《光伏扶貧電站收益分配管理辦法》,光伏扶貧電站由專業公司負責運維,產權、收益權歸村集體所有,除去地租和運維費用外,其余發電收益全部用于扶貧。

楊正發正在清潔光伏板上的衛生
在印臺區,當地群眾形象地把光伏產業稱為“種太陽”。為了確保光伏電站運行穩定,該區對每座電站配套數據采集監控系統,實時監測電站運行狀態,并每月派駐運維班組進行安全巡視、檢修,全方位保障光伏扶貧電站運行穩定。
“采集金色陽光,鼓起百姓腰包。”截止7月底,印臺區41座電站共計發電量3273萬度,結算脫硫標桿電價1160萬元、電價補貼1621萬元,累計分配光伏收益9次,戶均增收4128元。
“為了合理節約土地資源,走農光互補之路。我們在2個村的光伏扶貧電站下建設大棚食用菌,在39個光伏扶貧電站下發展油用牡丹600余畝,通過設置輔助性工作崗位,讓貧困群眾獲得穩定的工資性收入。”印臺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雷銅說。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