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趙婧
“我住在單位的老舊小區,由于院落空間狹小,單位在建設初期并未考慮停車位,現在小區里汽車沒處停,停馬路上又怕不安全。”說起小區停車難,家住西安市建南社區的鞏先生有感而發。讓鞏先生沒想到的是,他的煩心事成了省政協關注的協商議題。
“停車基本靠‘搶’,每天下班回家找位置停車特別煎熬,‘搶車位’成了‘必修課’。”
“缺少停車標識線,地鎖遍地開花,公共空間成了‘占地為主’的私人地盤。”
“停車泊位普遍設計不足,在主次干道上亂停放,甚至擠占消防通道,不僅影響居民出行,還存在安全隱患。”
……
7月30日,省政協召開“推進我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月度協商座談會,針對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參會政協委員、專家和受邀代表將建言視角聚焦這一民生“痛點”。
2019年,省住建廳出臺《關于推進全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完善老舊小區停車設施。“以西安為例,在2000年時機動車保有量為26萬輛,截至2020年4月,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360萬輛,是2000年時的13.7倍。”省政協委員、陜西隆翔停車設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小隆說,“可見,對2000年以前建成的住宅小區而言,完善停車設施是極其迫切的民生需求。”
如何答好這道民生“關切題”?省政協常委、西安歐亞學院院長胡建波認為,老舊小區改造不僅要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更要服務于城市有機更新的歷史周期。“改造應著眼街區生活功能完善上,解決停車難能讓改造更多體現出公共性。”
然而,現實中這道民生“關切題”卻遭到冷遇。省民盟代表陳昌宏在調研中發現,一些老舊小區改造由于“倉促上馬,追趕進度”,對停車等公共設施配套并未涉及。
省工商聯為此呼吁,應將群眾最迫切、最急需的要求列為優先項目,以完善小區功能為重點,在停車難等問題上多下功夫、多想辦法,集中有限財力逐個推進,真正做到改造一個提升一個。
“老舊小區由于年代久遠,停車位的布置均與現行規范差距較大,無法按照現行規范設計。”作為參會施工方代表,省政協委員、陜西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劉小強坦言。
除去設計規范偏差,陜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石會娟認為,對于老舊小區停車等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建,我省目前也缺乏相關的技術標準。
省政協常委、陜西秦農農村商業銀行黨委書記毛亞社表示:“老舊小區停車場等改造項目涉及土地、公攤及容積率等問題,如果解決不好管理機制和權屬問題,后期管理過程中容易引發糾紛,對信貸資產質量會形成一定的風險。”
停車用地緊,政策落地難,資金渠道窄……圍繞老舊小區改造停車的“腸梗阻”,委員、專家踴躍建言。
民進陜西省委會建議,合理選擇場地配置機動車泊位,酌情增設或改建立體機械停車位,劃定臨時停車位;建設步行系統,完善人行安全設施。
針對老舊小區停車空間匱乏問題,省政協委員、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濤建議,應堅持“宜改則改,宜拆則拆,宜建則建”的原則,在市域內統籌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騰挪出可利用的土地空間,完善停車等功能設施。
如何利用好老舊小區有限的空間資源?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結構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辛力建議,充分利用地下和地上空間,建設高效智能化、維護低成本化的小型立體停車庫;將車輛出入口放在地下,車輛放置區設在二層以上,充分利用地面到車輛放置區之間的區域設置綠化、休閑區等,做到停車庫與小區環境的融合。
建設資金是老舊小區改造的關鍵因素。如何解決老舊小區改造所需資金等問題?省工商聯建議,利用老舊小區處于城市黃金地段的優勢,將增設停車泊位后的停車收入作為吸引企業投資的“蛋糕”。
“建議增設專項補貼,注重市場化運作。”馮小隆表示,應按照“誰出資、誰受益”原則,積極探索老舊小區改造的投資收益模式。“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努力將老舊小區打造成‘環境整潔、配套完善、管理有序’的美麗新家園。”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