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消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一如《桃花源記》中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延安市洛川縣黃連河村正演繹著中國新農村老少幸福怡然的生活。

黃連河村村景
沿304省道一路向南,道路兩邊是平坦開闊的洛塬,大約一小時車程后,就可以來到這個坐落在洛川縣南部的川道小村莊——黃連河村。
留住鄉愁 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
走進黃連河村,迎面而來的是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這里房屋建筑原貌被完整保留了下來,家家戶戶門前采用了陜北傳統民居細泥糊墻的設計,放眼望去一片黃土色調,獨有風味。

黃連河村村景
寬敞的柏油路直通村子,一戶戶農家小院錯落有致,一盞盞仿古式路燈整齊排列,一行行樹木郁郁蔥蔥,村前清泉流淌,林間雞鴨鳴囀,棚內菌菇繁衍……
“我們最大程度保留農村民居的原貌,就地取材,修舊如舊,既節約了錢,又體現了當地特色。”黃連河村包村干部孫艷軍說。

綠意盎然的黃連河村
村子依托山,山是靈魂;村子結合水,水是靈氣。2017年,洛川縣長張繼東第一次走進黃連河時,就感嘆這個村子正如心目中的“桃花源”:“農村就應該像農村,要有鄉土氣息,要有裊裊炊煙,切忌搞大拆大建,一定不能違背自然規律。”
山環水繞,綠意蔥蘢。藍天白云之下,窯洞院落古樸整潔。回憶起以前的黃連河村,68歲的牛中源腦海中只有“破爛不堪”。“那時候,村上房屋破舊,道路坑洼,僅有的耕地用來種植玉米,每畝玉米的利潤僅有幾百塊錢,年輕人都跑出去打工了。”牛中源說。

黃連河村村景
牛中源曾經無奈于黃連河村的破敗,如今卻又驚詫于黃連河村的華麗轉身。三年多來,道路平了、廁所衛生好了、綠化美化了、路燈也亮了......曾經破舊不堪的“空殼村”,在綠水青山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已然蛻變為一卷山清水秀、村美人美家園美的寫意山水畫。
留下來 富起來
牛中源的一生,沒有離開哺育自己的黃連河村。當了20年村支書,牛中源親眼目睹了村里人食不果腹、窮困潦倒的生活。
黃連河村是典型的洛河峽谷村,溝深林密,廣種薄收,全村145戶中有22戶貧困戶,另外的123戶非貧困戶,日子過得也很艱難。2016年前后,縣上修建了一批安置小區,準備將黃連河村整體搬遷,讓村民跳出窮山溝另謀出路。
“住了一輩子,想要留下來。”牛中源說。和很多村子一樣,黃連河村的年輕人紛紛“出走”,而老人們卻希望留下來守望鄉村。
如何讓農民依靠土地資源和環境優勢摘掉窮帽子,是洛川縣委、縣政府一直以來的牽掛。2016年,國有林場改革成為撬動黃連河村“起死回生”的支點。在洛川縣政府的支持下,黃連河生態林業有限責任公司注冊成立,利用閑置的黃連河林場場部發展木耳、香菇等簡單的菌類養殖產業,同時還引進了靈芝、娃娃魚,發展起了林下經濟。

黃連河村菌棚
2017年,洛川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提出要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讓生態財富變為經濟財富,通過土地流轉、盤活資源、入股分紅、整合扶貧資金等多種辦法,支持企業擴大養殖規模,把貧困戶鑲嵌到產業鏈上。從此,有產業支撐的黃連河村“活”了起來,呈現出勃勃生機。

原黃連河村支書牛中源正在新建停車場平整土地
如今,在黃連河村務工的人隨處可見:在黃連河生態園中,60歲的侯繼賢忙著種植月季,每天收入近200元;香菇大棚里,河南籍的趙麗娜、褚新芳等人正在忙著搬運菌棒,一天下來也能掙100多元;40多歲的王潤才正在收拾自家窯洞,打算開一家農家樂.....
越來越多的游客被黃連河村的美景所吸引。2020年“五一”小長假,超過6萬人次游客擁進黃連河村,村民們紛紛亮出“看家本領”。“我根本沒想過,有一天居然能在自己家門口就把錢掙了。”裴艷艷在自家門口支的涼皮攤,在“五一”小長假期間就掙了一萬多元。
裴艷艷一家六口人,母親半癱,兩個孩子上學,生活壓力巨大,自從涼皮攤經營起來,生活狀況明顯好轉。她還將家里的4畝土地流轉給了公司,每年有3600元的分紅,丈夫王學軍也買了輛鏟車在村里干活,最多一個月掙了2萬多元。最近,裴艷艷兩口子又有了新打算,他們將整修7孔窯洞辦農家樂和民宿。
眼看著村里機會多了,牛中源的兒子打定主意回鄉發展,牛中源與94歲的老父親期待多年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近在眼前。
脫貧終點 也是鄉村振興起點
村容村貌變了、致富產業旺了、就業機會多了,經過三年多的“精心”打造,黃連河村產業逐步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無縫銜接。
“我們要建設如‘桃花源’一般的鄉村,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終極目標不謀而合。”張繼東說:“老人們兒孫繞膝、頤養天年、坐收日月,年輕人們不離故土、就地創業,一幅鄉村‘桃花源’的美麗畫卷將會徐徐展開。”

游客在黃連河村游玩
最近,黃連河村正在幫助貧困戶建大棚,規范餐飲管理,創新收益分配模式,支持村民發展農家樂和民宿,讓鄉村振興插上旅游經濟的翅膀。
從貧困村到美麗田園,如今的黃連河村老百姓言談舉止處處透露著從容,是腳下的黃土地給了他們底氣,不用背井離鄉,就能過好光景。這個宜居宜業小村莊的蝶變,樹立了洛河峽谷貧困村脫貧致富的樣板,走出了一條從脫貧邁向振興的“可復制道路”。(文/圖 張雅潔 編輯 馮妍)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