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姣姣
省政協召開“樹立健康理念,加強疫病防控”專題協商會議,與會省政協委員就鞏固抗“疫”成果、推動我省疫病防控工作積極建言獻策。
打通中西醫協作堵點
“應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中西醫協作機制和中西醫結合救助機制。”省政協委員、陜西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劉力表示,中西醫結合救治是我國抗擊新冠肺炎治療方案中的亮點,中醫藥通過早期介入、全程參與,在新冠肺炎患者治療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統計,全國除湖北以外的地區,中醫藥參與救治新冠肺炎病例占累計確診病例的96.37%。在湖北地區,中醫藥的參與率也達到了91.05%。
“但中西醫臨床合作與交流還存在較大障礙,在重大疾病救治中還存在中醫藥插不上手、幫不上忙的現象,缺乏中醫藥聲音。”劉力建議,應建立健全中醫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防控體系,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染病防治中西醫結合救治機制和工作方案,組建省、市、縣(區)三級中醫藥應對疫情防控工作專家組。
“中藥療效在實際救治中已經成為疫情大考中的‘硬核’,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提出‘強化中西醫結合,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及時推廣有效方藥和中成藥’的要求,很多省市已經做了很好的嘗試。”省政協委員,陜西祈康醫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西安能康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李洪潔建議,應把中醫藥管理局和藥監局評審通過的中藥預防疫病推薦經典方劑及時列入省醫保報銷目錄。
強化科技協同攻關
無法快速準確識別個體新冠病毒感染,新冠疫情防控和患者診療就無從談起。“可以說,這次疫情暴發,我國體外診斷行業的反應速度和創新能力都可圈可點,但我省體外診斷產業所面臨的尷尬境地則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省政協委員,西北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崔亞麗說,我省在體外診斷行業布局方面嚴重落后,體外診斷協作協同科技攻關能力尚存在較大差距。
據了解,截至4月2日,國家公布了22家企業的25項國產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產品的注冊信息,在國產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產品研發企業名錄中,我省沒有一家企業獲證。
崔亞麗建議,應建立陜西省體外診斷產業技術創新中心,集聚體外診斷科技資源,加快推動區域體外診斷產業的布局。同時,應依托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建立陜西省體外診斷試劑臨床研究協作基地,納入省內醫學院、各級醫療機構、疾控中心的相關團隊,聚焦國家需求,快速實現成果轉化。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暴露出的醫療供給等短板,省政協委員,省食品藥品監督檢驗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劉海靜建議,應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等方面,提高我省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劉海靜表示,政府應加強生物醫藥領域及中藥創新研發的扶持力度,支持企業、科研院所研發生物醫藥,加大藥品和疫苗研發力度,對藥品監管及藥品檢測加大投入。同時,組建醫學協同研發平臺,支持科研機構開展與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藥物及防護用品的研究。
確保防疫物資常態儲備
應對公共衛生防疫及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控體系不健全,傳染病防治科研投入和平臺建設總量不足,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不足……省政協常委、省科技廳總工程師楊柳一一指出我省應對疫情存在的問題。
楊柳建議,完善省、市、縣三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建設,盡快啟動P3實驗室使用,優化傳染病醫療資源布局。加強疾控中心實驗儀器及醫療機構急診急救設施建設,完善公共衛生體系設備配備,建立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加強應急資金儲備,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治制度。建立公共衛生防疫宣傳長效機制,從源頭提高全民公共衛生防疫意識,降低疫情發生的可能性。
省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陜西省稅務局副局長、黨委書記席七萬表示,從當前看,要持續開辟應急審批綠色通道,努力推動有條件的企業轉產口罩等防疫物資生產。從長遠看,要加快建立防疫物資保障體系,實現防疫物資常態儲備。同時,應構建“平戰結合”應急物資配送體系,探索購買應急物資社會化物流運輸服務,確保疫情期間物資調配科學高效。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