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茫茫大漠,見證了世界航天史上的一幕傳奇:在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制的一二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強大動力的推舉中,中國第一箭——“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推舉中國第一星——東方紅一號衛星飛向蒼穹。
50年過去了,當年為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做出貢獻的火箭發動機團隊,已實現華麗轉身,成長為我國唯一研制液體火箭發動機和空間推進系統的航天液體動力“國家隊”。
中國第一星背后的動力貢獻
中國航天液體動力事業自誕生之日起,就踏上了自力更生、攻堅克難的漫漫征程。在液體火箭發動機研制的道路上,充滿了曲折與坎坷。
1956年,黨中央做出發展航天事業的偉大決策。同年10月,國防部五院在北京宣告成立。11月23日,中國第一個火箭發動機研究室建立。1958年4月2日,火箭發動機設計部應運而生。
當時的新中國經濟和科技基礎非常薄弱,研制工作困難重重。液體動力人在工業基礎落后、“手扶犁耙”搞建設的情況下,要研制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尤其艱難。特別是火箭一二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自主研制,更是經歷了多重挫折和難關。
發動機研制團隊攻堅克難,突破了高頻不穩定燃燒這一世界性難題,攻克了液體火箭發動機高空點火難關,成功研制了專為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量身定做的“長征一號”火箭發動機。團隊還通過材料選型與一系列技術分析、試驗分解,提升了一二級發動機的性能,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提供了一流的火箭動力。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既標志著航天液體動力助推中華民族探索浩瀚宇宙邁出了嶄新步伐,也為后續液體動力的創新發展積累了經驗、增添了信心。
液體動力推舉中國星箭飛得更高更遠
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寬廣。這句話是被一系列太空探索實踐所證明的發展規律。
當年,就在北京的研制團隊緊鑼密鼓地為研制“長征一號”火箭發動機而創新拼搏時,另一支隊伍正從北京、上海、沈陽等多個城市踏上“西遷”征程,在地處陜西寶雞鳳縣的秦嶺深山中安營扎寨,為研制更大推力、更高性能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目標而奮斗。
從1965年開始,航天液體動力人開始了長達28年的三線奮斗,六院全體干部職工完成了一系列火箭發動機研制工作,特別是用于“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主發動機的研制定型。這對使中國火箭運載能力進入世界五強,具有里程碑意義。
20世紀90年代初,航天六院實現了從三線到城市的戰略轉移,開始了“扛著紅旗進長安,進了長安更高舉”的二次創業。至此,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制邁上了體系化、工業化道路,發動機從種類、產量到質量,都躍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先后為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工程等為代表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研制成功了一系列航天動力產品,為推動中國航天發展提供了精準可靠的飛天動力。
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對液體動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了給航天事業提供更加有力的動力支撐,2008年7月和2012年9月,液體動力產業格局進行了兩次戰略重組,形成了以常規發動機、液氧煤油發動機、液氫液氧發動機、上面級發動機、姿控發動機及空間推進系統、助推發動機等為代表的液體動力產品系列產業格局,推動航天液體動力在支撐航天強國建設中邁上了嶄新的臺階。
迄今為止,六院研制交付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完成了330次發射任務,將數百顆架國內外衛星及航天器送入了太空,為我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高分專項等一系列重大航天任務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的動力保障,做出了突出貢獻。
以120噸級、18噸級液氧煤油高壓補燃發動機和泵后擺發動機、50噸級液氫液氧發動機、9噸級膨脹循環氫氧發動機作為航天運載技術進一步發展的突破口,航天液體動力事業實現高起點、跨越式發展,從而使我國航天運載技術邁上一個嶄新臺階,一舉助推“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三型新一代綠色環保新火箭實現完美首飛,為太空探索特別是深空探測,提供了更加強勁有力的動力支撐。(張美書)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